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194节
  胡老三帮着将于知乐骑来的自行车固定好在牛车车尾,张海兰才拍拍牛屁股。
  老牛缓慢迈开步伐,车晃晃悠悠地往前走。
  回村路上,于知乐才知道胡三前几天被叫去开会,上面准备将三个窗口分给另一个人管,之后新窗口的用人及采买事务与胡三无关。
  “师父怕对方是关系户,会挤走萍姐她们。”张海兰解释。
  毕竟之前出过前徒弟背叛的事,而且要是对方真有不好的心思,到时海隅村食材供应方面也会受牵连。
  “别担心,乐观点。”于知乐宽慰其他人,而后看向张海兰,“明天你帮转告胡三哥,毁约对我们影响不大,让他别为这事费心。”
  她没有说假话,随着副业组其他支线的发展,食材供应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降低。就算国营饭店明天就停订,她也能想到别的法子消耗。
  六人组比她想象中更乐观,说:“工作没了就没了,大不了回去种地。”
  “以你们现在的厨艺,能进副食品加工小组。”于知乐笑着应声。
  众人不约而同笑出声,一下打破了车上沉重的气氛。
  回到村口,天已经完全黑了。
  于知乐拜托于梦君帮她将自行车推回家,她和蓝圆圆要去制衣小组。
  制衣小组设立在张文心家老祖屋,于知乐二人还没走近便看到了窗内透出的橙红色烛光。
  “干完今晚,我们小组就要解散咯。”张二婶娘的声音从中传出,语气透露出不舍,“可惜这
  种公中出柴火,有工分又能聊天的活不多。”
  她的老姐妹纷纷附和,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
  “赚不了工分就去旧仓库听陈知青讲古,日子总比以前好。”单眼皮大娘说。
  张二婶娘笑了两声,应道:“也是,我那死鬼爹娘肯定想不到我这个赔钱货女儿半截身子都埋土里了,还能抓上笔学写字。”
  蓝圆圆轻轻敲了敲门,随后推门而入。
  正在打包衣服的张海雁停下手中动作,问:“你们怎么来了?衣服订单有问题?”
  “不是,不是。”蓝圆圆叠声否认,拿出一沓图纸,“还有活要干,每张图纸做十套,寄到相同的地址。”
  她的话让大娘们顿时喜笑颜开,室内氛围因此高涨几分。
  “看着还不少咧,我估摸着又能干上半个多月了。”张二婶娘笑着问。
  蓝圆圆回答:“两百套衣服,每做完四个款式就寄一次。”
  “行。”张海雁接过图纸。
  蓝圆圆不仅为了这事来,她还接了文工团新舞蹈服的单子。这批衣服比较精细,要用到花溪村的蚕丝布,她拉着张海雁坐下沟通细节。
  单眼皮大娘看见落单的于知乐,问:“小组长,我们能请陈知青来讲讲故事吗?这里有时挺闷的。”
  “他估计很乐意来。”于知乐笑道。
  闻言,张二婶娘接话:“那我明儿去问问。”
  众人表示很期待,她们听别人说了陈昭片场遇著名演员的事,但总觉得差点意思。
  蓝圆圆和张海雁没聊太久,打算约杜南枝谈好蚕丝布价格再确定其他细节。
  于知乐和蓝圆圆并肩往家里走,路上只有北风的呼啸声,直到路过旧仓库才听见嘈杂的人声,陈昭的声音在当中极为突出。
  两人走近,放眼望去,还能在人群中看见穿着深蓝色棉袄的电路工人。
  “乐乐,圆圆。”角落里的于初月瞟见她们,挥手打招呼。
  下一秒,她的声音就被满堂喝彩压下,她艰难穿过人群走到她们身边。
  于知乐一眼注意到她手中的英语单词本子,说:“听周岳生说欣姨的英语不错,遇到不会的可以请教她。”
  “我会去找她的。”于初月点头应好,又皱脸抱怨,“唉,才几年没学就全忘光了。”
  “有过基础再学会容易很多。”于知乐安慰。
  她们谈及这个话题时没特意避着蓝圆圆,她脑筋灵活,又回想起两人在火车上的对话,想明白了一切。
  “初月,加油。”她打气道。
  于初月嘻嘻一笑,搂过她的肩膀:“圆圆不如和我一起学,都说活到老学到老,以后总归能用得上的。”
  蓝圆圆转念一想,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愉快答应。
  两人肩搭肩,嘀嘀咕咕一会就约定好了互相抽背和去找曲欣开小灶的时间。
  于初月用另一条手臂挽住于知乐,说要去她家留宿。
  三人嬉笑打闹着回到于家小院,躺在一张床上聊到深夜。
  第二天副食品小组重新开工,于知乐和于初月天微亮就来到虾池边,告诉曲欣今天要用到多少斤虾。
  没过多久,张文心和葛泰携手而来,又被她们调侃。
  葛泰是一如既往的沉默,细看耳根已经红透,张文心则笑嘻嘻地用老一套话术回应她们。
  闲聊间,斑节虾养殖小组的人抬了两桶虾过来。
  刚被捕捞起的虾很活跃,蹦跳时带出水花,很快被曲欣用草帽阻止。
  “我来。”葛泰将桶抬上牛车,牵起绳。
  于初月撞了撞张文心,满脸坏笑:“看来你对象去运输队也没疏于锻炼。”
  张文心白了她一眼。
  旁边的于知乐却因为她的话突然想起一个问题,问起葛泰冷藏车的事。
  “冷藏车?还没见过,只听前辈提过一回。”葛泰回答。
  于知乐不着痕迹地叹了一口气,情况如她预想中不乐观。
  “问冷藏车做什么?”张文心满脸疑惑,“我们副业组将来有买这种车的打算?”
  于知乐摇摇头,说:“齐二的电影上映之后,海隅牌会被更多人知道,我希望可以将原汁原味的海货罐头运到全国各地。”
  紧接着,她随口讲了讲21世纪的冷链运输,冷藏车只是其中一种设备。
  其他三人以为这是她的畅想,听得入神。
  “粤省河里捞出来的鱼,过几天还能新鲜地出现在京市人的饭桌上?”张文心用一个例子总结她的意思。
  于知乐嗯了一声。
  “整个过程的管理都需要很严格,否则一个环节出错,东西就会坏掉。”葛泰以运输队队员的视角评价,“只可能在区域内实现。”
  “如果不是现在的管理方式呢?如果效率和服务质量与运输员的业绩挂钩呢?如果站点像星星一样遍布呢?”于知乐反问他。
  第183章
  她的反问让葛泰陷入沉思。
  思考到最后,他明白这三个问题完全实现的前提并不符合时代的调性。
  “你说的一切会成为现实吗?”他问。
  晨风凛冽,刮得人不由自主地眯紧脸。
  于知乐笑了笑,又反问:“一年前,我告诉你海隅村会靠副业组成为富裕村,你相信吗?”
  其他三人都听懂了她话中的潜台词,张文心和于初月深信不疑。
  葛泰忍不住扭头看了她一眼,不禁想到幼年时在烟雾缭绕的求神拜佛现场看到的神像。
  她身上有一种魔力,明明前一秒还觉得她的话像天方夜谭,但这一刻,他却不由自主地相信了,甚至开始畅想未来。
  “什么样的经营方式可以避免现在的问题?”葛泰很感兴趣。
  于知乐粗略列举了现代快递公司的几种经营模式,而后用简单的字词去引导他们思考具体的措施。
  三人你一眼我一语,像玩抢答游戏一样抛出天马行空的想法,竟与现代行业规范有六七成重合。
  走到人声嘈杂的加工小院附近,众人默契地转移话题,张文心转而问起今天的计划。
  “临近年关需求量会大点,多做几个口味让小菊和张灵带去。”于知乐回答她,“正好这几天降温,常温放着也不会坏。”
  副食品加工小组的人看见几人,风风火火地出来抬虾进院,哗地倒进早已蓄好水的池子,撸起袖子就开始刷洗。
  于知乐走近长桌核对其他食材,张海竹跟在她身边逐一汇报每样的价格。她边听边盘算成本,一圈走下来便确定了每款虾罐头的价格。
  今天,她们计划制作五种不同风味的虾制品——熟醉虾、辣卤虾、椒盐虾、捞汁虾和虾干,其中最为紧要的是虾干。
  葛泰后天就要回省城上班,他打算跑长途的时候带上一些,每到一个站点就抽空去当地的供销社进行宣传,借此扩大海隅牌的知名度。
  第一批虾已经洗好后,张文心和葛泰领着几人开始剪虾枪和挑虾线。
  “我先教你们熬熟醉汁。”于知乐将吃食摊负责灶台的几人聚集在一起,摸了摸云朵标志打开直播,“首先,小火干煸香料,炒出香气就加酱油和冰糖。”
  她边说边按照步骤演示。
  不一会儿,冰糖完全融化,酱油被煮沸,她直接倒入半桶黄酒,又加了一小坛青梅酒。
  “这个环节不要煮太久,关火后再加姜片小葱和话梅,话梅一定要按照比例加。”于知乐叮嘱要点,“料汁冷却再加酸果片泡熟虾,虾煮熟之后要过一遍凉水。”
  说话间,黄酒、青梅酒的香醇和香料独特的气味充分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香味。
  随着话梅的加入,料汁多了几分酸甜气息,层次更为复杂、诱人。
  熬好的熟醉汁被盛到一旁晾凉,于知乐又起锅教她们熬辣卤汁。
  很快,小院的空气被两股霸道的香味占据,让正在做前置处理的大家不自觉吞咽口水。
  张海竹没有歇息,又马不停蹄领着组员开始制作捞汁酱料。这款她们出摊时做惯了,没一会就做好了。
  “好香,年夜饭我要吃这道菜!”张文心陶醉地深吸一口气,夸赞道,“乐乐的脑袋真是百科全书,食谱、新点子应有尽有。”
  于知乐笑着替她锤了锤酸痛的腰,笑道:“张组长,又一批虾要处理了。”
  说完,她讲第一批处理的虾端去腌制。
  新鲜的虾腥味不重,用葱姜、食盐翻拌均匀腌上半个小时就能进锅闷。闷熟后挑掉配料,平铺于竹筛晾晒,脱去水分即可打包。
  张文心听了她的话,回头看见两大盆虾,嚎道:“等我们副业组赚了大钱,我第一个支持欣姨研究没有虾枪的虾!最好连虾线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