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简直欺人太甚!”
项燕和项梁面面相觑,完全不知道自家儿子/大兄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
“不是你们刚刚跟我说的景桓狼子野心吗?
我就说这些天景桓有意无意的向我打听咱们家的情况,我还当他是找我聊天呢,没想到是在搜集信息,企图接管军中大权。”
项桑忿忿不平,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项燕听到景桓找项桑套过话,暗感不妙,于是问道,“他向你打听咱家的情况?我怎么不清楚?他向你打听什么了?你都是怎么说的?这些你都仔仔细细的跟我说一遍。”
项桑挠了挠头,回忆了起来,“就是白天的时候,我刚训练完准备回去休息一下,然后在我房门口碰见了景桓。
我看他也没吃饭呢,就提议一起去吃点。
一路上随便聊了些,他问我咱们粮草为什么用的这么快,如果不是他及时送到,恐怕楚军就要饿肚子了;
还跟我说现在屈、昭两家争权夺利,要不是他提前送了一批军粮出来,楚军真的要断粮了……”
项桑挑了几个自己记得住的告诉了项燕,想玩听完之后心中的隐约的猜测更明晰了。
而项梁拦住暴怒的项桑,解释道,“大兄,景氏不是想跟我们争权,而是跟屈、昭两家争。”
见项桑终于冷静了点,项梁拉过项桑,好好分析了一遍。
“楚国境内除了楚王负刍的势力之外,能够把控楚国的最重要的三个家族就是屈、景、昭。
他们盘根楚国多年,明面上的利益早就被他们瓜分干净了,你忘了当初为了争夺令尹之位,三家斗得水火不容的场景了吗?
现在他们想趁着秦军压境,从中赚取更多的利益吧。
这个时候不止一家想吸楚国的血养肥自己,为了不被别人吃掉,只有联合外援了。
而这次景氏送粮草的时候虽然是打着君上的旗号,但是一到咱们平舆立刻表明他们是景氏,大概咱们已经成为他们要争取的势力了。”
项桑对这种政治手段不感兴趣,对他们要不要发国难财也不感兴趣,他知道,“只要这群人不插手我们在平舆的布置,不干涉我们打秦军,他们想怎么斗就怎么斗,我毫无意见。”
项桑觉得他们只管打仗就够了,争来争去,只要楚国没有灭亡不就可以了。
项燕没有项桑这么天真,“他们争来争去怎么可能对我们没有影响?如果没有影响的话,咱们就不会差点缺粮来了。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的斗争没有波及咱们,只怕景氏要争的不只是令尹之位啊。”
这句话让项桑、项梁都觉得不可思议,“难道景氏还想着做楚王不成?”
“为什么没有这个可能?”项燕反问道。
还记得当时项燕看到押运粮草的是景桓时,心里有多么的震惊。
但是景桓就像是没看到他的表情一样,十分平静的对着项燕行了一礼,“项将军辛苦了,好在桓将粮草送达及时,没有耽误大事。”
即使已经到了景桓的酒宴上,项燕还是不明白,自己怎么就在平舆城看到了景桓了。
但是没关系,马上景桓就让项燕明白了。
一场宾主尽欢的宴会结束后,景桓单独留下了项燕,“项将军在此抵挡秦军多时,不知道可还有胜利的机会?”
一开口就是这样很不客气的话,项燕立刻握紧了酒杯,十分不悦,“小儿此话何意?”
他与景桓相差一辈,这样明晃晃的质问让项燕觉得感觉被冒犯到了。
但是景桓面上依旧是和煦的微笑,甚至给项燕敬了一杯酒以示安抚,“项将军不必动怒,这只是桓出发前,家中长辈让帮忙带的话而已。”
“这话你父亲景玉都不敢当面跟我说,你这小儿就算是替长辈带话也很不妥吧。”
景桓笑了笑,又举起了酒杯,自罚了三杯,“是景桓的错,还请项将军大人有大量。
无奈家中长辈实在心系边境,桓无奈,只得请教将军了。
请将军教我!”
到现在景桓才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被取悦到的项燕想也没想,就将现在秦楚双方的情况讲给了景桓听。
到最后项燕还做了总结,“只要我军拉长战局,等到秦军疲惫之际,我军自然有突袭反攻的机会。”
听完项燕的话,景桓故作沉思片刻后问道,“项将军也说了,拉长战局的前提是需要有足够的物资。
但是据我所知,若非我景氏及时将粮草送达,项将军平舆城内的物资都不够支撑十天的。
还是说将军有其他的办法拉长战线呢?”
景桓最后的话有点不给项燕面子了,但可怕的是项燕居然没有办法反驳,只能故作生气骂一句,“小儿无知,不足与谋。”
被骂的景桓倒也不生气,仍然是翩翩公子的风度,“将军莫怪,实在是景桓好奇,总不是将军还在等君上支援吧。”
景桓这话说的有点过分了,项燕立刻反驳,“我等皆是君上的臣子,如今你这话实在是太目无尊上了,实在不该。
我将你当做子侄,这话就当我没听过。
你只需要记住,君上不会任由边境将士寒心就够了。”
景桓这时候大笑出声,“不会寒了将士的心?将军就这么敢保证吗?”
“有何不敢?”
“据我所知,屈氏有人向君上进言,将军在边境经营良久,不曾出战,要么是怕了秦军,要么是和秦军达成了某种协议。
而君上虽然没有明确表示相信,但也没有处罚进言之人。
将军你说君上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种低级的离间计,项燕自然是不会相信的,“君上信任我。”
这话仿佛是戳中了景桓的笑点,“将军真是这么想的?若真如将军所言,将军怎么会差点成为困兽?”
景桓这话项燕没法回答,是说自己的传信全部都被人截走了所以君上才没收到?
这话一听就没人能相信,他写了不下十封信,总不能全都被拦截了没到楚王手里吧。
还是说君上有自己的安排?
君上的安排就是让自己全军饿肚子吗。
项燕沉默了,项燕明白了,现在的局势对楚王、对他很不利,完全听楚王号令的人估计没多少了。
在项燕沉默的时候,景桓又说出了一个让项燕激动的消息,“将军可知,秦王嬴政已经到了王翦处!”
“什么!”这事儿项燕还真的不知道。
“从咸阳传来的消息还能有假?”
景桓将一封书信放到项燕的面前,“将军可看一下,就当是我的诚意了。”
这是昌平君没有被抓的门客冒死传出来的消息,可信度很高。
“如果将军不信,我还有一位人证可以带给你看看。”
说着景桓就让人带了一个身着大秦官服的男人上来,“这位是秦王的中车府令赵高,奉秦王之命前来督军,与我偶然之间相识,一见如故。
赵中车府令因为不忍看到我楚国百姓国家破碎,祭祀无望,特意向我言明身份,请我救一救楚国百姓。”
说话间,赵高已经坐到了项燕身边,“项将军,久仰大名。”
简单客套一下后,项燕重新去看信了。
要不是纸张轻飘飘的,项燕真的想将其一把扔在地上出气。
“秦王嬴政就那么有把握来这里就能亲眼看着王翦老匹夫灭了我!”
景桓安抚道,“将军不必动怒,想必是秦王太狂傲自大了。
遥想当初将军轻轻松松就把秦将李信三十万大军打得抱头鼠窜,逼得秦王嬴政不得不连忙请出王翦救场,扬言数月之内就能攻破楚国。
如今王翦来了也半年了,还不是被将军你逼得安营扎寨,动弹不得了。”
赵高也附和道,“是极是极,王翦年老,远不如将军所向披靡。”
听完这些话的项燕,脸色肉眼可见的变好了一些。
只是对赵高有点不屑,“赵中车府令是秦国人,这么帮着楚国,难道只是因为不忍楚国百姓家破人亡?”
“为何不可以是这个原因?”
“秦灭赵的时候,怎么不见赵中车府令如此仗义执言呢?”
赵高知道自己的身份不可能立马让项燕放下警惕,“我知自己目前所言没有凭证,但我相信日久见人心。”
项燕心里吐槽,什么日久见人心,还不是景桓他们给的金银珠宝足够多。
赵高提醒道,“将军在这里怀疑我的动机,不如想想自己的未来。”
“区区秦王就能改变战局?”项燕不相信,就算秦王来了又怎么样,他照打不误!
“项将军好气魄,只是秦王近在咫尺,项将军难道不想立一个不世之功吗?比如活捉秦王?”
项燕听到景桓这话,下意识看了一下旁边的赵高,发现这人只是喝了一杯酒就没有多余的表情了。
项燕和项梁面面相觑,完全不知道自家儿子/大兄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
“不是你们刚刚跟我说的景桓狼子野心吗?
我就说这些天景桓有意无意的向我打听咱们家的情况,我还当他是找我聊天呢,没想到是在搜集信息,企图接管军中大权。”
项桑忿忿不平,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项燕听到景桓找项桑套过话,暗感不妙,于是问道,“他向你打听咱家的情况?我怎么不清楚?他向你打听什么了?你都是怎么说的?这些你都仔仔细细的跟我说一遍。”
项桑挠了挠头,回忆了起来,“就是白天的时候,我刚训练完准备回去休息一下,然后在我房门口碰见了景桓。
我看他也没吃饭呢,就提议一起去吃点。
一路上随便聊了些,他问我咱们粮草为什么用的这么快,如果不是他及时送到,恐怕楚军就要饿肚子了;
还跟我说现在屈、昭两家争权夺利,要不是他提前送了一批军粮出来,楚军真的要断粮了……”
项桑挑了几个自己记得住的告诉了项燕,想玩听完之后心中的隐约的猜测更明晰了。
而项梁拦住暴怒的项桑,解释道,“大兄,景氏不是想跟我们争权,而是跟屈、昭两家争。”
见项桑终于冷静了点,项梁拉过项桑,好好分析了一遍。
“楚国境内除了楚王负刍的势力之外,能够把控楚国的最重要的三个家族就是屈、景、昭。
他们盘根楚国多年,明面上的利益早就被他们瓜分干净了,你忘了当初为了争夺令尹之位,三家斗得水火不容的场景了吗?
现在他们想趁着秦军压境,从中赚取更多的利益吧。
这个时候不止一家想吸楚国的血养肥自己,为了不被别人吃掉,只有联合外援了。
而这次景氏送粮草的时候虽然是打着君上的旗号,但是一到咱们平舆立刻表明他们是景氏,大概咱们已经成为他们要争取的势力了。”
项桑对这种政治手段不感兴趣,对他们要不要发国难财也不感兴趣,他知道,“只要这群人不插手我们在平舆的布置,不干涉我们打秦军,他们想怎么斗就怎么斗,我毫无意见。”
项桑觉得他们只管打仗就够了,争来争去,只要楚国没有灭亡不就可以了。
项燕没有项桑这么天真,“他们争来争去怎么可能对我们没有影响?如果没有影响的话,咱们就不会差点缺粮来了。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的斗争没有波及咱们,只怕景氏要争的不只是令尹之位啊。”
这句话让项桑、项梁都觉得不可思议,“难道景氏还想着做楚王不成?”
“为什么没有这个可能?”项燕反问道。
还记得当时项燕看到押运粮草的是景桓时,心里有多么的震惊。
但是景桓就像是没看到他的表情一样,十分平静的对着项燕行了一礼,“项将军辛苦了,好在桓将粮草送达及时,没有耽误大事。”
即使已经到了景桓的酒宴上,项燕还是不明白,自己怎么就在平舆城看到了景桓了。
但是没关系,马上景桓就让项燕明白了。
一场宾主尽欢的宴会结束后,景桓单独留下了项燕,“项将军在此抵挡秦军多时,不知道可还有胜利的机会?”
一开口就是这样很不客气的话,项燕立刻握紧了酒杯,十分不悦,“小儿此话何意?”
他与景桓相差一辈,这样明晃晃的质问让项燕觉得感觉被冒犯到了。
但是景桓面上依旧是和煦的微笑,甚至给项燕敬了一杯酒以示安抚,“项将军不必动怒,这只是桓出发前,家中长辈让帮忙带的话而已。”
“这话你父亲景玉都不敢当面跟我说,你这小儿就算是替长辈带话也很不妥吧。”
景桓笑了笑,又举起了酒杯,自罚了三杯,“是景桓的错,还请项将军大人有大量。
无奈家中长辈实在心系边境,桓无奈,只得请教将军了。
请将军教我!”
到现在景桓才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被取悦到的项燕想也没想,就将现在秦楚双方的情况讲给了景桓听。
到最后项燕还做了总结,“只要我军拉长战局,等到秦军疲惫之际,我军自然有突袭反攻的机会。”
听完项燕的话,景桓故作沉思片刻后问道,“项将军也说了,拉长战局的前提是需要有足够的物资。
但是据我所知,若非我景氏及时将粮草送达,项将军平舆城内的物资都不够支撑十天的。
还是说将军有其他的办法拉长战线呢?”
景桓最后的话有点不给项燕面子了,但可怕的是项燕居然没有办法反驳,只能故作生气骂一句,“小儿无知,不足与谋。”
被骂的景桓倒也不生气,仍然是翩翩公子的风度,“将军莫怪,实在是景桓好奇,总不是将军还在等君上支援吧。”
景桓这话说的有点过分了,项燕立刻反驳,“我等皆是君上的臣子,如今你这话实在是太目无尊上了,实在不该。
我将你当做子侄,这话就当我没听过。
你只需要记住,君上不会任由边境将士寒心就够了。”
景桓这时候大笑出声,“不会寒了将士的心?将军就这么敢保证吗?”
“有何不敢?”
“据我所知,屈氏有人向君上进言,将军在边境经营良久,不曾出战,要么是怕了秦军,要么是和秦军达成了某种协议。
而君上虽然没有明确表示相信,但也没有处罚进言之人。
将军你说君上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种低级的离间计,项燕自然是不会相信的,“君上信任我。”
这话仿佛是戳中了景桓的笑点,“将军真是这么想的?若真如将军所言,将军怎么会差点成为困兽?”
景桓这话项燕没法回答,是说自己的传信全部都被人截走了所以君上才没收到?
这话一听就没人能相信,他写了不下十封信,总不能全都被拦截了没到楚王手里吧。
还是说君上有自己的安排?
君上的安排就是让自己全军饿肚子吗。
项燕沉默了,项燕明白了,现在的局势对楚王、对他很不利,完全听楚王号令的人估计没多少了。
在项燕沉默的时候,景桓又说出了一个让项燕激动的消息,“将军可知,秦王嬴政已经到了王翦处!”
“什么!”这事儿项燕还真的不知道。
“从咸阳传来的消息还能有假?”
景桓将一封书信放到项燕的面前,“将军可看一下,就当是我的诚意了。”
这是昌平君没有被抓的门客冒死传出来的消息,可信度很高。
“如果将军不信,我还有一位人证可以带给你看看。”
说着景桓就让人带了一个身着大秦官服的男人上来,“这位是秦王的中车府令赵高,奉秦王之命前来督军,与我偶然之间相识,一见如故。
赵中车府令因为不忍看到我楚国百姓国家破碎,祭祀无望,特意向我言明身份,请我救一救楚国百姓。”
说话间,赵高已经坐到了项燕身边,“项将军,久仰大名。”
简单客套一下后,项燕重新去看信了。
要不是纸张轻飘飘的,项燕真的想将其一把扔在地上出气。
“秦王嬴政就那么有把握来这里就能亲眼看着王翦老匹夫灭了我!”
景桓安抚道,“将军不必动怒,想必是秦王太狂傲自大了。
遥想当初将军轻轻松松就把秦将李信三十万大军打得抱头鼠窜,逼得秦王嬴政不得不连忙请出王翦救场,扬言数月之内就能攻破楚国。
如今王翦来了也半年了,还不是被将军你逼得安营扎寨,动弹不得了。”
赵高也附和道,“是极是极,王翦年老,远不如将军所向披靡。”
听完这些话的项燕,脸色肉眼可见的变好了一些。
只是对赵高有点不屑,“赵中车府令是秦国人,这么帮着楚国,难道只是因为不忍楚国百姓家破人亡?”
“为何不可以是这个原因?”
“秦灭赵的时候,怎么不见赵中车府令如此仗义执言呢?”
赵高知道自己的身份不可能立马让项燕放下警惕,“我知自己目前所言没有凭证,但我相信日久见人心。”
项燕心里吐槽,什么日久见人心,还不是景桓他们给的金银珠宝足够多。
赵高提醒道,“将军在这里怀疑我的动机,不如想想自己的未来。”
“区区秦王就能改变战局?”项燕不相信,就算秦王来了又怎么样,他照打不误!
“项将军好气魄,只是秦王近在咫尺,项将军难道不想立一个不世之功吗?比如活捉秦王?”
项燕听到景桓这话,下意识看了一下旁边的赵高,发现这人只是喝了一杯酒就没有多余的表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