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罗 第25节
舒仪安慰她:“那正好,戏里都是团圆收场。熬过这些坎,自然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要真如你所说的,自然就是最好,”舒陵平静地说道,“我这些日子连胆子都变小了,一听风吹草动心里就慌,太公把身后事都安排地妥妥帖帖,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事,我们从小受着舒家的教育,早已决定要辅佐皇室,为政治出谋划策,如今皇家已经不需要我们……难道真要把所学全部忘记,平淡庸碌地过一生?”
舒仪从这话里听出她的惋惜与不甘:从出生第一门阀的那天起,所有的舒氏子弟都学着同样的本领,从小立下的志愿就是站在君王的身后,做出影响朝廷的决策,几乎所有的舒家人以此为生,没有例外。
“我不甘心,”舒陵忽然笑了笑,见舒仪不吭声,转头来问她,“小七,你甘心吗?”
舒仪一怔,脑中还没有消化这个意思,头已经轻轻摇了摇。
舒陵听到了想要听得答案,真正感到一丝高兴:“我就知道,其实我们兄妹中,最像太公的就是你。”
舒仪微微一吓:“我怎么会像太公?”
“你别不信,”舒陵拢了拢衣襟,吐出的话语在黑夜中结起白雾,“我们家的孩儿都是是要抓周的,当年太公把你抱回来,抓周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着,满桌的仓颉简、财满星你都没碰,反而爬到太公身前一把抓着他的袖子,其他人都以为你怕生,当时我和六弟个子矮,站在桌前,我看地很清楚,你抓的是太公袖子里的玉牌,那面传给家主的舒氏牌……其他人笑你一样都没抓,以后准是个贪逸享乐的,六弟却说‘这个妹妹不得了,抓了所有人都不敢抓的’。”
舒仪略失神:“从没有人告诉我过。”
舒陵坦然道:“以前我们兄妹间互相暗争,谁会来和你说这些。”
“那姐姐现在告诉我是为了什么呢?”舒仪侧过脸来,舒陵便看到清淡的月光映在她的眼中,如同蕴着星点碎冰,光华动人。
舒陵一脸肃然道:“你抓到那块玉牌,这就是你的命!”
景治元年腊月末的清早,天色晦暗,空气清冷,雪沫子时断时续地下着,细密地像是从天泼着面粉,悉悉索索地铺了楼宇一层银装。
舒仪跟着引路的小宦官进了东内苑,宫里已是喜气融融,虽然下着雪,甬道上还有来往不息的宫人。
舒仪好奇地张望四周,白雪霏霏中依稀能瞧见各个宫殿的檐角,沉静中自带威严。领路的小宦官打着伞,始终快她半步,走了一段后,他转头说道:“小姐是第一次进宫吧?”
舒仪点点头。
小宦官又道:“只有第一次进宫的人才会对这些个宫殿感兴趣,所以我大胆猜测小姐是第一次进宫的。”
舒仪打量了他一眼,瞧不出他的表情,猜不出他主动说话的因由,便笑道:“公公有什么提点我的吗?”
宦官微微垂着头,大半把伞遮在舒仪的头上,他的半个肩膀落了一身雪粉,他呵呵笑道:“能进得这里的都是贵人,我哪里敢说什么提点,今天瞧小姐似乎不懂宫里的规矩,所以才多说了两句,小姐莫怪我多嘴。”他眼角一瞥,见舒仪似乎听地专心,又道,“宫里规矩太多了,我只说一条最有用的,常言说‘三思而后行’,在宫里,说话行动前最好要三思四思,甚至百思万思才稳妥。”
舒仪暗暗叹息,知道自己刚才四处张望的举动不合宫规,收回视线,一副恬静乖巧的模样跟着宦官走。
两人走了许久,才来到一处瓦光亮白,庭院开阖的楼宇前。
领路的宦官把舒仪带到檐下避雪,嘱咐她稍等片刻,一路小跑进了殿。
舒仪伸手掸去狐裘上粘着的雪花,抬眼观察四周,这并不像是正殿,院子周正,松柏压了沉沉雪色,覆似琼花,花栏旁堆满积雪,殿外长延石阶不知通向何处。雪花纷纷,映着瓦光清冷,木石萧瑟,她瞧着四周,宛如身处冰晶宫中。
不过片刻,已有宫女前来接她,走到跟前后发现是那位曾到过昆州的乔女史。
乔女史满脸笑容,口气亲热对舒仪道:“几个月不见,小姐又更见清秀了。我时常对娘娘说小姐知书达理,娘娘也想见见小姐呢。”
舒仪笑了笑:“女史真会夸奖人,我可不敢当,只怕等会失了礼数,让娘娘笑话。”
乔女史掩着唇直乐:“小姐真是说笑了。”说完,带着舒仪进了宫门。她待舒仪似乎格外亲厚,不时说笑几句。舒仪心知肚明,乔女史离开昆州时,王府曾备了一份不薄的礼。
乔女史把舒仪带到南阁门前,叮嘱道:“娘娘去了步寿宫,小姐先在此休息会,我就送到这里了。”
舒仪踏入南阁,另有宫女迎上来,房内烧着炭火,暖地让人精神一振。她解下狐皮大氅交由宫女,绕过屏风才发现,阁内另有三名年纪相当的少女。她们各自坐在玉栏前,既自矜又不过于疏远,显然出身极好。
见她走来,有两人回头看。舒仪看清了她们的样貌:左首的少女身穿墨绿的绣裙,身材高挑,容貌甚美,只是稍显冷漠,她身旁的少女则长着一副讨喜的模样,一身白缎蓝花的百褶裙,喜笑晏晏地看着舒仪。
这两个少女先前就凑在一起说着什么,显然相熟,她们对舒仪礼貌地点头示意,舒仪也对她们微微一笑。
挑了个离铜炉最近的位子坐下,与她比邻而坐的少女这时转过身来。舒仪方才只看到她的背影,此时才看到她的面容,心下一怔:竟如此标致。
她五官精致小巧,眉眼如蕴春水,衣饰色重而华丽,姿态优雅,顾盼生辉。
坐对面那两个少女也是美人,和她一比却立分高下,舒仪想到家中两位姐姐亦不及她,难怪没有人坐在她的身旁。
舒仪多看了她几眼,她察觉到,微笑说道:“我叫沈玉,家里都叫我玉儿。”
舒仪立刻就明白,她是沈阀的那位小姐——京城的人用“花容月貌,长于诗词”来形容她,今日一看倒真不假。她还有一位以美男子之名闻于天下的同胞兄长:沈璧。
一双璧玉,沈阀取名很是贴切。
舒仪转过这个念头,答道:“我叫舒仪,家里排行老七。”
沈玉眼里闪过一丝讶异,对面两个少女也把目光投了过来。既然有人开了头,她们也纷纷报了家门。一个是兵部三品左侍郎的千金,叫陈巧葵,另一个家中两代都出过督查院御史,叫张屏屏。
四人交谈了两句,不过都是些场面话,房内须臾又回复安静。
陈巧葵和张屏屏早已认识,还能闲聊几句。舒仪与沈玉却是百无聊赖,只能静静坐着。
南阁中还留着几名宫女,舒仪疑心她们是宁妃特意安排来观察四人的坐姿仪容。其他三人也都抱着同样想法,于是端坐不敢随意乱动,等待传召。
时间稍长,其中的痛苦便显露出来。舒仪觉得脖子和脊背僵硬地生疼,想到杨臣曾提醒:宁妃喜欢知礼娴静的姑娘,心中不由腹诽:这哪里是考娴静,简直是老僧入定。
正当她想转动脖子时,推门进来一个灰衣宦官,表情木讷,对房中众女道:“娘娘请诸位小姐前去崇华殿。”
这让四人都感到吃惊:按理应该一个个传召,怎么一起叫去了。
第38章
跟着宦官走入崇华殿,几人都微低着头,举止谨慎。舒仪站在最后,借机瞅了一眼,心中暗惊:宁妃离地远,瞧不清,旁边坐着几个年轻男女,衣袍华美,四皇子郑衍和杨臣赫然就在其中。
看着四女行礼,宁妃唇畔含笑,对身边人说:“瞧,都是端庄秀气的姑娘。”又对四人说,“我今日在这里摆宴,恰巧太子殿下和四皇子来了,我想着总不能让你们白等,把你们一起叫来添些喜气,你们可不要拘谨。”
几位少女心里本就忐忑不安,又听到太子和四皇子在座,顿时紧张起来,转过身向两位皇子行礼。
郑衍心不在焉地扫了一眼,突然脱口“咦”了一声。
太子问:“四弟看到了什么?”
郑衍还未答话,身后一个宫装少女嘻嘻笑道:“四哥哥准是想要娶王妃了。”话音未落,几个贵胄公子小姐都笑了起来,就是冷峻的太子也露出微笑。
宁妃瞥了一眼说话的少女,眼神温柔又犀利,顿时让调笑不止的笑声渐息。她对站着的舒仪四人招招手,窘迫不已的四人走到她跟前,距离几步远。
宁妃产下三皇子时已近二十,此时应该有四十一岁,因平时养尊处优,保养得宜,看起来不过三十左右,容貌依然美丽,举止自有贵气,她笑着把四人看了一圈,尤其是在沈玉和舒仪身上多打量了一会儿,又让宫女摆了座,亲切地和众女攀谈。
张屏屏和陈巧葵自然竭力表现出讨人喜欢的一面,哄地宁妃和身旁的女官笑个不停。
舒仪发现沈玉颇为自矜,为人与其美貌正好相反,极为内敛,不知是生性如此,还是胜券在握。她稍一出神,抬眼正碰上宁妃深邃的目光,忙低下头。
此时,先前的宫装少女跑到宁妃身边,在宁妃耳边轻轻耳语几句。
宁妃嗔了她一眼:“公主这顽皮的性子不知跟谁学的。”随侍的女官说道:“公主的性子天真淳朴,平常人家求也求不到呢。”
宁妃眸光一转,对张屏屏和陈巧葵道:“公主听说你们琴箫的技艺高超,想听你们合奏一曲,你们可愿意?”
她们哪会不愿意,进了宫,不怕出头,就怕没有机会出头,两人都应了下来。
“不知娘娘和公主想听什么曲子?”陈巧葵问。
宁妃想了想说道:“这冰天雪地的,你们就奏一首‘春迟’吧。”
一个宦官跑出殿去取琴和箫。太子见了,笑容里多了几分兴味,说道:“娘娘可不能冷落了这两位小姐,何不让四人合奏。”
宁妃也有心看看她们的才艺,顺水推舟地问舒仪和沈玉道:“你们在家里都喜欢摆弄什么?”
沈玉垂眸,答地不疾不徐:“在娘娘和殿下面前献丑了,我愿和琴箫之音歌一曲。”
舒仪只有苦笑,恨不能回答“那我留在这里欣赏”,殿中的视线不约而同地朝她看来,齐刷刷的很有压力,她揉揉额角,抬眼望见坐在贵胄子弟中的杨臣闲适地饮着茶,自顾笑地开心。
她颦眉失神,脸上有些踌躇,殿中诸人都瞧出她的为难。
其实,舒仪幼时曾学过琵琶。江陵地处江南,自古就是人物端丽,文采风流,舒苑招纳过不少雅士文人,为舒氏子弟教习各种知识。
凡士族女儿都要学一两样陶冶性情的艺技,舒家自然没有例外。舒仪六岁抱起琵琶时,教习先生还曾赞过她颇有灵性。可惜后来要学的东西太多,她也没有过人的天资,刻苦学习之余,琵琶的技巧早已荒废了。
众人的视线都胶着在她身上,舒仪也不去看那些目光中是戏虐还是轻视,她垂下眼睛,一时拿不定主意。
宁妃沉下脸,正欲开口。
郑衍忽然道:“娘娘,既然已有了乐和歌,何不声色齐上,前些日子弩使为父皇献的剑舞让人难忘,不如就让舒小姐以剑舞和曲吧。”
舒仪才想说琵琶,此刻被挡了回去。
宁妃面色一缓,唇角带笑:“四殿下还是孩子性情,怎么就突然想到剑舞了,主意倒是不错,不知道舒小姐愿不愿意。”话语温柔,似乎虽然在问舒仪的意思,眼神却已经含着告诫。
舒仪唯有应诺。
宦官匆匆去寻剑,年幼的公主走上前两步,目光炯炯地看着舒仪,嗓音清脆地问道:“姓舒?莫非是王辅之族的舒家?”
舒仪回答是。
“听说舒家人个个精通谋略,长袖善舞,民间戏称门阀第一,仅此于皇族,是不是?”公主问地天真,举座之人看着不作声。
听到“仅次皇族”,舒仪心下惴惴,从这童言童语里闻出一丝不怀好意,却也只好平静答道:“公主言重了,民间戏言,做不得真。”
公主宛然一笑,语调却更轻慢:“还有人说你们舒家百年前泄露军机,私通外族,朝里的大臣都上书了,难道这也是戏言?我前些日子听先生教书,说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你可不要狡辩,也不要欺骗我,这个传闻可是真的?”
她眉眼精巧,声音也如玉石相扣,每一句似无心,却直指要害,凛然如利刃。
众人看着舒仪窘迫,太子身后的几位公子小姐毫不掩饰地笑了出来。
舒仪掌心沁出汗,深深低下头:“百年前的事,我确实不知,也不知旁人如何得知。”
公主一皱眉,郑衍淡淡说道:“长华,不可胡闹了。”
太子讶然瞥了他一眼。
宁妃笑如明菊,仿佛才察觉到公主的无礼,和蔼对舒仪说:“你可别放心上,她自小在宫中长大,不知听了那里的闲言碎语当了真。”语罢,又嗔又怜地说了句“孩子家嘛。”
短短两句把这揭了过去。
舒仪心里梗地难受,可这深宫禁苑,又怎能和公主较真,压低声音陪笑道:“公主是真性情。”
宦官已取来一柄剑。舒仪接过,剑长不过一尺,比寻常剑要短许多,倒有些像匕首。
陈巧葵轻轻在琴上拨了几个音,琴声铮铮然,显然有很高的造诣。她对舒仪三人示意。
琴音起,箫声齐,一曲《春迟》,熏熏然如暖风拂过,婉转乐声似莺啼似鹤舞,春意迎面而来。
沈玉和舒仪一歌一舞随之而起。沈玉的声音,绵柔中自带着慵懒,嘹然回荡在众人心头。
舒仪意兴阑珊,本无争取的心思,刚才又因长华公主而感到郁涩,闻歌声而起舞,长袖飘摇,但求无功也无过。
在众人看来,琴箫合奏百折千回,歌声颇动人心,而剑舞,则算差强人意。
曲调萦绕不绝,音转而柔婉。
舒仪听到身后噗的一声轻响,似有珠玉落在地上,她一转念,脚下便踩到了圆圆的硬粒,殿中青砖平滑如镜,她这一下措不及防,顿时往后滑道,手上的剑也脱手而出。
舒仪大急,剑要是落了地,她今天就落下轻慢之罪,还授人以口舌。她倏地脚尖一点,如轻羽般浮了起来,广袖骤然飘飞,手腕上黑镯已化成一条长线,缠住了剑柄,她一摆袖,衣带当风飘举,剑已飞了回来。
“要真如你所说的,自然就是最好,”舒陵平静地说道,“我这些日子连胆子都变小了,一听风吹草动心里就慌,太公把身后事都安排地妥妥帖帖,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事,我们从小受着舒家的教育,早已决定要辅佐皇室,为政治出谋划策,如今皇家已经不需要我们……难道真要把所学全部忘记,平淡庸碌地过一生?”
舒仪从这话里听出她的惋惜与不甘:从出生第一门阀的那天起,所有的舒氏子弟都学着同样的本领,从小立下的志愿就是站在君王的身后,做出影响朝廷的决策,几乎所有的舒家人以此为生,没有例外。
“我不甘心,”舒陵忽然笑了笑,见舒仪不吭声,转头来问她,“小七,你甘心吗?”
舒仪一怔,脑中还没有消化这个意思,头已经轻轻摇了摇。
舒陵听到了想要听得答案,真正感到一丝高兴:“我就知道,其实我们兄妹中,最像太公的就是你。”
舒仪微微一吓:“我怎么会像太公?”
“你别不信,”舒陵拢了拢衣襟,吐出的话语在黑夜中结起白雾,“我们家的孩儿都是是要抓周的,当年太公把你抱回来,抓周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着,满桌的仓颉简、财满星你都没碰,反而爬到太公身前一把抓着他的袖子,其他人都以为你怕生,当时我和六弟个子矮,站在桌前,我看地很清楚,你抓的是太公袖子里的玉牌,那面传给家主的舒氏牌……其他人笑你一样都没抓,以后准是个贪逸享乐的,六弟却说‘这个妹妹不得了,抓了所有人都不敢抓的’。”
舒仪略失神:“从没有人告诉我过。”
舒陵坦然道:“以前我们兄妹间互相暗争,谁会来和你说这些。”
“那姐姐现在告诉我是为了什么呢?”舒仪侧过脸来,舒陵便看到清淡的月光映在她的眼中,如同蕴着星点碎冰,光华动人。
舒陵一脸肃然道:“你抓到那块玉牌,这就是你的命!”
景治元年腊月末的清早,天色晦暗,空气清冷,雪沫子时断时续地下着,细密地像是从天泼着面粉,悉悉索索地铺了楼宇一层银装。
舒仪跟着引路的小宦官进了东内苑,宫里已是喜气融融,虽然下着雪,甬道上还有来往不息的宫人。
舒仪好奇地张望四周,白雪霏霏中依稀能瞧见各个宫殿的檐角,沉静中自带威严。领路的小宦官打着伞,始终快她半步,走了一段后,他转头说道:“小姐是第一次进宫吧?”
舒仪点点头。
小宦官又道:“只有第一次进宫的人才会对这些个宫殿感兴趣,所以我大胆猜测小姐是第一次进宫的。”
舒仪打量了他一眼,瞧不出他的表情,猜不出他主动说话的因由,便笑道:“公公有什么提点我的吗?”
宦官微微垂着头,大半把伞遮在舒仪的头上,他的半个肩膀落了一身雪粉,他呵呵笑道:“能进得这里的都是贵人,我哪里敢说什么提点,今天瞧小姐似乎不懂宫里的规矩,所以才多说了两句,小姐莫怪我多嘴。”他眼角一瞥,见舒仪似乎听地专心,又道,“宫里规矩太多了,我只说一条最有用的,常言说‘三思而后行’,在宫里,说话行动前最好要三思四思,甚至百思万思才稳妥。”
舒仪暗暗叹息,知道自己刚才四处张望的举动不合宫规,收回视线,一副恬静乖巧的模样跟着宦官走。
两人走了许久,才来到一处瓦光亮白,庭院开阖的楼宇前。
领路的宦官把舒仪带到檐下避雪,嘱咐她稍等片刻,一路小跑进了殿。
舒仪伸手掸去狐裘上粘着的雪花,抬眼观察四周,这并不像是正殿,院子周正,松柏压了沉沉雪色,覆似琼花,花栏旁堆满积雪,殿外长延石阶不知通向何处。雪花纷纷,映着瓦光清冷,木石萧瑟,她瞧着四周,宛如身处冰晶宫中。
不过片刻,已有宫女前来接她,走到跟前后发现是那位曾到过昆州的乔女史。
乔女史满脸笑容,口气亲热对舒仪道:“几个月不见,小姐又更见清秀了。我时常对娘娘说小姐知书达理,娘娘也想见见小姐呢。”
舒仪笑了笑:“女史真会夸奖人,我可不敢当,只怕等会失了礼数,让娘娘笑话。”
乔女史掩着唇直乐:“小姐真是说笑了。”说完,带着舒仪进了宫门。她待舒仪似乎格外亲厚,不时说笑几句。舒仪心知肚明,乔女史离开昆州时,王府曾备了一份不薄的礼。
乔女史把舒仪带到南阁门前,叮嘱道:“娘娘去了步寿宫,小姐先在此休息会,我就送到这里了。”
舒仪踏入南阁,另有宫女迎上来,房内烧着炭火,暖地让人精神一振。她解下狐皮大氅交由宫女,绕过屏风才发现,阁内另有三名年纪相当的少女。她们各自坐在玉栏前,既自矜又不过于疏远,显然出身极好。
见她走来,有两人回头看。舒仪看清了她们的样貌:左首的少女身穿墨绿的绣裙,身材高挑,容貌甚美,只是稍显冷漠,她身旁的少女则长着一副讨喜的模样,一身白缎蓝花的百褶裙,喜笑晏晏地看着舒仪。
这两个少女先前就凑在一起说着什么,显然相熟,她们对舒仪礼貌地点头示意,舒仪也对她们微微一笑。
挑了个离铜炉最近的位子坐下,与她比邻而坐的少女这时转过身来。舒仪方才只看到她的背影,此时才看到她的面容,心下一怔:竟如此标致。
她五官精致小巧,眉眼如蕴春水,衣饰色重而华丽,姿态优雅,顾盼生辉。
坐对面那两个少女也是美人,和她一比却立分高下,舒仪想到家中两位姐姐亦不及她,难怪没有人坐在她的身旁。
舒仪多看了她几眼,她察觉到,微笑说道:“我叫沈玉,家里都叫我玉儿。”
舒仪立刻就明白,她是沈阀的那位小姐——京城的人用“花容月貌,长于诗词”来形容她,今日一看倒真不假。她还有一位以美男子之名闻于天下的同胞兄长:沈璧。
一双璧玉,沈阀取名很是贴切。
舒仪转过这个念头,答道:“我叫舒仪,家里排行老七。”
沈玉眼里闪过一丝讶异,对面两个少女也把目光投了过来。既然有人开了头,她们也纷纷报了家门。一个是兵部三品左侍郎的千金,叫陈巧葵,另一个家中两代都出过督查院御史,叫张屏屏。
四人交谈了两句,不过都是些场面话,房内须臾又回复安静。
陈巧葵和张屏屏早已认识,还能闲聊几句。舒仪与沈玉却是百无聊赖,只能静静坐着。
南阁中还留着几名宫女,舒仪疑心她们是宁妃特意安排来观察四人的坐姿仪容。其他三人也都抱着同样想法,于是端坐不敢随意乱动,等待传召。
时间稍长,其中的痛苦便显露出来。舒仪觉得脖子和脊背僵硬地生疼,想到杨臣曾提醒:宁妃喜欢知礼娴静的姑娘,心中不由腹诽:这哪里是考娴静,简直是老僧入定。
正当她想转动脖子时,推门进来一个灰衣宦官,表情木讷,对房中众女道:“娘娘请诸位小姐前去崇华殿。”
这让四人都感到吃惊:按理应该一个个传召,怎么一起叫去了。
第38章
跟着宦官走入崇华殿,几人都微低着头,举止谨慎。舒仪站在最后,借机瞅了一眼,心中暗惊:宁妃离地远,瞧不清,旁边坐着几个年轻男女,衣袍华美,四皇子郑衍和杨臣赫然就在其中。
看着四女行礼,宁妃唇畔含笑,对身边人说:“瞧,都是端庄秀气的姑娘。”又对四人说,“我今日在这里摆宴,恰巧太子殿下和四皇子来了,我想着总不能让你们白等,把你们一起叫来添些喜气,你们可不要拘谨。”
几位少女心里本就忐忑不安,又听到太子和四皇子在座,顿时紧张起来,转过身向两位皇子行礼。
郑衍心不在焉地扫了一眼,突然脱口“咦”了一声。
太子问:“四弟看到了什么?”
郑衍还未答话,身后一个宫装少女嘻嘻笑道:“四哥哥准是想要娶王妃了。”话音未落,几个贵胄公子小姐都笑了起来,就是冷峻的太子也露出微笑。
宁妃瞥了一眼说话的少女,眼神温柔又犀利,顿时让调笑不止的笑声渐息。她对站着的舒仪四人招招手,窘迫不已的四人走到她跟前,距离几步远。
宁妃产下三皇子时已近二十,此时应该有四十一岁,因平时养尊处优,保养得宜,看起来不过三十左右,容貌依然美丽,举止自有贵气,她笑着把四人看了一圈,尤其是在沈玉和舒仪身上多打量了一会儿,又让宫女摆了座,亲切地和众女攀谈。
张屏屏和陈巧葵自然竭力表现出讨人喜欢的一面,哄地宁妃和身旁的女官笑个不停。
舒仪发现沈玉颇为自矜,为人与其美貌正好相反,极为内敛,不知是生性如此,还是胜券在握。她稍一出神,抬眼正碰上宁妃深邃的目光,忙低下头。
此时,先前的宫装少女跑到宁妃身边,在宁妃耳边轻轻耳语几句。
宁妃嗔了她一眼:“公主这顽皮的性子不知跟谁学的。”随侍的女官说道:“公主的性子天真淳朴,平常人家求也求不到呢。”
宁妃眸光一转,对张屏屏和陈巧葵道:“公主听说你们琴箫的技艺高超,想听你们合奏一曲,你们可愿意?”
她们哪会不愿意,进了宫,不怕出头,就怕没有机会出头,两人都应了下来。
“不知娘娘和公主想听什么曲子?”陈巧葵问。
宁妃想了想说道:“这冰天雪地的,你们就奏一首‘春迟’吧。”
一个宦官跑出殿去取琴和箫。太子见了,笑容里多了几分兴味,说道:“娘娘可不能冷落了这两位小姐,何不让四人合奏。”
宁妃也有心看看她们的才艺,顺水推舟地问舒仪和沈玉道:“你们在家里都喜欢摆弄什么?”
沈玉垂眸,答地不疾不徐:“在娘娘和殿下面前献丑了,我愿和琴箫之音歌一曲。”
舒仪只有苦笑,恨不能回答“那我留在这里欣赏”,殿中的视线不约而同地朝她看来,齐刷刷的很有压力,她揉揉额角,抬眼望见坐在贵胄子弟中的杨臣闲适地饮着茶,自顾笑地开心。
她颦眉失神,脸上有些踌躇,殿中诸人都瞧出她的为难。
其实,舒仪幼时曾学过琵琶。江陵地处江南,自古就是人物端丽,文采风流,舒苑招纳过不少雅士文人,为舒氏子弟教习各种知识。
凡士族女儿都要学一两样陶冶性情的艺技,舒家自然没有例外。舒仪六岁抱起琵琶时,教习先生还曾赞过她颇有灵性。可惜后来要学的东西太多,她也没有过人的天资,刻苦学习之余,琵琶的技巧早已荒废了。
众人的视线都胶着在她身上,舒仪也不去看那些目光中是戏虐还是轻视,她垂下眼睛,一时拿不定主意。
宁妃沉下脸,正欲开口。
郑衍忽然道:“娘娘,既然已有了乐和歌,何不声色齐上,前些日子弩使为父皇献的剑舞让人难忘,不如就让舒小姐以剑舞和曲吧。”
舒仪才想说琵琶,此刻被挡了回去。
宁妃面色一缓,唇角带笑:“四殿下还是孩子性情,怎么就突然想到剑舞了,主意倒是不错,不知道舒小姐愿不愿意。”话语温柔,似乎虽然在问舒仪的意思,眼神却已经含着告诫。
舒仪唯有应诺。
宦官匆匆去寻剑,年幼的公主走上前两步,目光炯炯地看着舒仪,嗓音清脆地问道:“姓舒?莫非是王辅之族的舒家?”
舒仪回答是。
“听说舒家人个个精通谋略,长袖善舞,民间戏称门阀第一,仅此于皇族,是不是?”公主问地天真,举座之人看着不作声。
听到“仅次皇族”,舒仪心下惴惴,从这童言童语里闻出一丝不怀好意,却也只好平静答道:“公主言重了,民间戏言,做不得真。”
公主宛然一笑,语调却更轻慢:“还有人说你们舒家百年前泄露军机,私通外族,朝里的大臣都上书了,难道这也是戏言?我前些日子听先生教书,说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你可不要狡辩,也不要欺骗我,这个传闻可是真的?”
她眉眼精巧,声音也如玉石相扣,每一句似无心,却直指要害,凛然如利刃。
众人看着舒仪窘迫,太子身后的几位公子小姐毫不掩饰地笑了出来。
舒仪掌心沁出汗,深深低下头:“百年前的事,我确实不知,也不知旁人如何得知。”
公主一皱眉,郑衍淡淡说道:“长华,不可胡闹了。”
太子讶然瞥了他一眼。
宁妃笑如明菊,仿佛才察觉到公主的无礼,和蔼对舒仪说:“你可别放心上,她自小在宫中长大,不知听了那里的闲言碎语当了真。”语罢,又嗔又怜地说了句“孩子家嘛。”
短短两句把这揭了过去。
舒仪心里梗地难受,可这深宫禁苑,又怎能和公主较真,压低声音陪笑道:“公主是真性情。”
宦官已取来一柄剑。舒仪接过,剑长不过一尺,比寻常剑要短许多,倒有些像匕首。
陈巧葵轻轻在琴上拨了几个音,琴声铮铮然,显然有很高的造诣。她对舒仪三人示意。
琴音起,箫声齐,一曲《春迟》,熏熏然如暖风拂过,婉转乐声似莺啼似鹤舞,春意迎面而来。
沈玉和舒仪一歌一舞随之而起。沈玉的声音,绵柔中自带着慵懒,嘹然回荡在众人心头。
舒仪意兴阑珊,本无争取的心思,刚才又因长华公主而感到郁涩,闻歌声而起舞,长袖飘摇,但求无功也无过。
在众人看来,琴箫合奏百折千回,歌声颇动人心,而剑舞,则算差强人意。
曲调萦绕不绝,音转而柔婉。
舒仪听到身后噗的一声轻响,似有珠玉落在地上,她一转念,脚下便踩到了圆圆的硬粒,殿中青砖平滑如镜,她这一下措不及防,顿时往后滑道,手上的剑也脱手而出。
舒仪大急,剑要是落了地,她今天就落下轻慢之罪,还授人以口舌。她倏地脚尖一点,如轻羽般浮了起来,广袖骤然飘飞,手腕上黑镯已化成一条长线,缠住了剑柄,她一摆袖,衣带当风飘举,剑已飞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