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罗 第65节
到了下午,伪装成农妇要逃出城外的赵牧守被抓回来了。
明王看着被士兵捆绑回来,身穿女装哭的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赵牧守,厌恶地一摆手,士兵就要拖人下去。赵牧守吓得哇哇大哭,“殿下不可以斩我,我家时代皆是云州士族……”话音未落,士兵已经提刀将他的头颅斩下。旁边还有其他被缚的士族子弟,见到这一幕,直接吓晕了几个,剩下的也不敢再叫嚣,呼喊祖宗的业绩,一个个只如鹌鹑般瑟瑟发抖。
“告诉云州余下各城各县,再有据城不降者,就如牧守大人一般。”
赵牧守的头颅,压断了云州士族们的脊梁。
六月初十,明王占据中都,调整兵力,吸纳云州军八万余并入矩州军。云州余下城郡都再无抵抗之力,云州基本落入明王手中。
自此,京城通往西南一线基本已被明王切断。
第104章
紧急的战报不停从沿途郡县发往京城。
对战况同样关注的还有袁州。德王郑泰听闻探子回禀的消息,脸上神色似惊似喜,在书房中独自踱步,坐回书案前,拿起笔书写了一封书信,从头至尾读了一遍,觉得不妥,拿起灯罩,点燃书信,直至烧成了飞灰。他坐下,静了静心,又重新写了一封。
这是一封给新帝郑衍的书信。
信中内容主要是分析了矩州军的骁勇难敌,戍边大军防备矩州族不能轻易调动,以及京畿周围郡县的兵力分布情况,总之一句话,京畿已危如累卵。袁州愿意出兵襄助京城,也不追究先帝诏书一事,只有唯一个条件要郑衍答应,刘氏与先帝之死脱不了关系,只要将刘氏论罪,袁州愿意出兵勤王。
郑泰写完书信,反复研读,确保措词用句再无一丝纰漏,放下笔墨,封好交付侍卫,以八百里快骑送往京城。
这封书信虽然没有矩州军这样的危急,却其中的力量丝毫不弱于刀剑。
郑衍,你将如何选择。
铅云低垂,天色微暗。郑泰站在窗前,唇角勾起一丝凉薄的笑容。
这天夜里,德王府的议事厅内灯火通明,丫鬟与下人们避得远远的,厅外侍卫林立,守卫极其森严。
郑穆从王府花园一路走来,小厮知道他眼疾治愈不久,特意放慢了脚步,走到角落黑暗的地方还会抬一抬灯笼,好把路照得更敞亮些。
路过拐角一处山石,小厮抬灯,蓦然看见一双绣花鞋站在山石旁。小厮吓了一跳,喊:“谁?”
“别嚷,是我们姑娘。”娇脆的声音一听就是年轻女子。
郑穆多年习惯黑暗环境,刚才一瞥,已经看到,山石旁站的是两个丫鬟和一个衣饰华丽的少女。
提灯的小厮也认出丫鬟的脸,眼睛却不敢再往后面瞟。心想那位就是近来下人们传的沸沸扬扬的贵客吧。听说她美丽非凡,居住在后院,德王殿下非常宠爱,因身份神秘,特令下人不得怠慢。
郑穆视而不见,道:“走吧。”
“安阳郡王。”站在丫鬟身后的少女突然张口,声如莺啼,婉转动人。
郑穆抬了抬眉。与王府内眷无意撞上,他原不想做理会,没想到对方一口喊出他的身份。
丫鬟们有些着急,却拦不住少女。她徐徐往前走了两步,敛衽为礼,道:“郡王是皇叔,应该见礼。”灯火微弱,照出她的样貌,生的眉似远黛,目如秋水,一举一动都像精心量裁过,翩然若画,几乎没有一处不美。
小厮眼角扫到,只觉得呼吸都为止一顿。
郑穆道:“不必多礼。”他已猜出少女身份,心中猜测她主动招呼的意图。
少女柔声道:“过几日王府将办诗会,家姐在郡王府中,不知道是否可以发帖请来?”
郑穆微睐,眸中犀光一闪而过,“一位友人将亲眷暂托于我,在府中独处一个院子,并不属于王府中人,出行自由。姑娘如果有邀约,可以自行去找她。”
少女神色微微一变,咬住嘴唇,似乎有些无措。
郑穆道:“愣着做什么,耽误了王爷正事。”这话是对小厮说的。
小厮一个激灵,赶忙打起灯笼领路。
等两人走开,两个丫鬟编排起来。
“郡王好大的架子,居然对姑娘你这般无理,刚才就应该告知身份的。”
“说什么?”少女脸上有些羞恼,“沈家千金就这样进了府,还要告知天下不成?”
另一个丫鬟道:“琳姑娘真是无用,在郡王府竟没有半点地位。”
美貌少女正是沈阀嫡系千金沈玉,她想起刚才郑穆那两句,分明是撇清关系的意思,心头一阵恼,再加上她自己在王府也是身份不明,更添两分难堪。事实上她并非不知沈琳现在的处境,只是这段日子在王府,虽没有名分,但是上下都待她已如侧王妃一般,见到安阳郡王,她有意提这么一句,用意也在为沈琳讨个说法。谁知郑穆半分面子都不给。
诸如此类的委屈,在沈玉的人生里,掰着手指都数的过来,她手扶在假山石上,匀了一会儿呼吸才缓过来。有一点她心里明白,如果今日她是德王正妃,也不会受郑穆如此冷脸。
她和沈琳并没有两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她的身份更高贵,旗子的价值更大,要想在这个世道里保持荣华富贵的人生,她必须要耐心,等待德王登大宝的一天,她也将凤临天下,成为这个王朝最尊贵的女人。现在的忍耐,委屈、痛苦,都只是一种磨练。
沈玉把这些念头在脑中翻滚了好几遍,缓缓吐出胸口那股郁气。
——————
郑穆来到王府议事厅,灯火敞亮,如同白昼,德王郑泰居主位,左右围绕着心腹幕僚两人,下面是杨臣杨瑞兄弟,还有一人独自站在角落,聚精会神低头看着地图,连厅中来人也没有注意到。
德王见到郑穆,点了点头,幕僚将左侧位置让开。
“殿下,”开口嗓子稍有些暗哑的是个瘦削颧骨高的男子,面相有些阴沉,可在座没有人敢轻视他,此人名叫魏山,是跟随德王最久的一任幕僚,他道,“明王勇谋兼备,不容小觑。所有人都以为他要快攻,可是他耐下性子在中都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城战,整编吸纳了云州军。如今估算,京城与明王之间,如果没有其他变数,胜负五五之数。”
众人下午都已经收到战报,所想的也大致相同。
“京城不会坐以待毙,圣上可以下旨勤王。”杨臣道。
旁人还无言语,德王低笑了一声。众人不明所以有些诧异,德王便把下午写的一封书信内容原封不动说出。今天在议事厅内都是他信得过的人,不担心有外泄的情况。
众人听完,面上神色各异,心中却各自不同程度的发寒。为天家这些兄弟之间淡薄的血缘意识和几乎已完全看不到的兄弟之情。
德王这封信,乍看之下兄友弟恭,从字面上挑不出一丝错。可其中用意之险恶,丝毫不下于明王。第一,信中暗示郑衍皇位由来不正,现在被明王逼得要决一死战。第二,袁州可以出兵勤王,但是要郑衍将他的母族刘氏定罪。如果郑衍做了这样的选择,只怕很快就会被天下人唾弃。将自己母亲一族都可以牺牲的人,哪怕最后与明王一战赢了,又如何能安定天下。
第105章
在明王手中,武力是最大的武器,在德王这里,这一封信的力量也不亚于一支军队。
看到信的新帝,只怕会更左右为难。下令勤王,袁州就可以名正言顺发兵。在大义上,德王站得比明王新帝都要名正言顺。
众人表情不同,杨臣却几不可见地微微皱了一下眉。郑穆眼风扫过来,杨臣很快放下心头那一点不适,恢复如常。
“欧阳玄,莫炎,”幕僚重点提出这两个名字。随着明王叛乱,这两个名字早已随之名震天下。幕僚道,“兵家之事,以合正,以奇胜。这两人正好是一正一奇,相辅相成,明王又谋略得当,十分难应付。我担心……”
“担心什么?”德王问。
“让明王先入主京城,再占地利之优,我们的处境将变得很难。”
气氛一时有点沉闷,众人不语。
矩州军的骁勇,任谁都不能忽视。德王头转向一侧,看着孤零零站立的那人,问:“杜言淮,对上欧阳玄和莫炎,可有信心?”
众人原先并不知道此人身份,听德王提起,才知道这个貌不惊人的汉子叫杜言淮,名字与人极其不符,此人容貌平常,眉稀眼凹,唇又太薄,扔大街上也不会有人注意。
杜言淮抬起头,先看向德王,朝左又看看郑穆,似乎在座只有两人值得他注意。
“殿下,”他一开口,声音清冷,“京城有朱雀旗有萧铭,明王不会那么容易就攻下。”
幕僚道:“今时不同往日,明王收纳云州军,军力大增。”
“云州军并不是一手带出来的军队,战力不及矩州军,作战指挥稍有不当,还会变成拖累。”
“明王本身就是名将,欧阳玄与莫炎也并不弱,三人都是难得一见的统帅之才,如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杜言淮道:“论作战指挥,明王与欧阳玄可称得帅才,莫炎么,却要差上一些。”
幕僚冷言冷语道:“口气甚大。”
杜言淮也不与他争辩。
德王问道:“明王军力强盛毋庸置疑,听你口气,倒是对萧铭推崇备至?”
“先帝早年并不重用萧铭,所以声名不显,大多数人都以为,他能当上朱雀旗统领,是因为比他年长的将军基本都已经过世,轮也该轮到他。”杜言淮说着,停顿了一下,眸光幽深,似乎陷入了什么回忆,又继续道,“平矩州一战中,明王战功彪炳,尤其是在草原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可笑世人都不知道,这些战术,全是当时身为副统领的萧铭一手一脚教导出来的。”
众人听他说起往事,都陷入诧异和沉思的情绪里。
“明王征战的本事,都是从萧铭那里学来,说起来,萧铭可以称得上是明王之师。”
这真是石破天惊的消息,厅内无人不感到意外。
唯有郑穆纹丝不动,似乎早就知道。
德王有些惋惜:“你说的倒晚了些,传至京中,也足以让君臣生隙。”
杜言淮说完这些,又陷入沉默,眼睛看着地图,丝毫不关注他人看法。
德王道:“偌给你领兵,萧铭、明王、欧阳玄、莫炎,哪个堪敌?”
杜言淮眼皮一掀道:“萧铭占据地利人和,正面抗衡,王爷手中的白虎旗胜算不足三成。但是让明王先去打,等两方消磨,我军再上,胜算可达七成。”
明王大喜,其余人等都是讶然,听他言外之意,除了萧铭他没有十足把握,其他人都堪敌。好嚣张的口气——当今天下,谁还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能赢过明王一系的兵马。
商议了一番出兵详情,明王一手紧握成拳,胸口处隐隐发烫,血液激荡,让他整个人都有些亢奋。
是的,亢奋!
筹谋等候了那么久,局势终于发展到了最利于他的阶段。
他有先帝的遗诏,有明王叛军袭京在前,无论郑衍是否下旨勤王,到了那个时候,他都会带着白虎旗去京城。让他的皇兄和皇弟都知道,谁才是天命所归。
到了这一步,对袁州来说,真正最重要的是出兵时机。太早,就会行程三足鼎立的局面,太晚,可能会留给对方休养生息卷土重来的机会。
德王另幕僚时刻注意京畿动向。转过脸来,神色肃穆道:“杜言淮,杨瑞。”
两人应诺。
“明王有两员虎将,天下艳羡,本王却没有此类想法。我军一出,就是你们为自己正名的时刻。”
杨瑞年纪尚轻,得到德王如此肯定,激动的抱拳,大声道:“绝不敢负殿下期望。”
杜言淮半垂着眼,让旁人看不出心思,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咬牙撑着才没有让自己失态,他的瞳仁幽深,从中透出的凶光就像是一匹孤狼终于听见了猎物,急欲一展利爪,撕碎对方。
离开议事厅的时候,杨臣走在郑穆的身侧,落后半步,走到外院,他终于忍不住问:“师父,那个杜言淮是谁?”
“不过改头换面了而已,你应该有印象,”郑穆吐露出一个名字,“杜岩。”
杨臣愕然,稍一思索,惊道:“前太子卫率。”
不怪他如此惊讶,先帝立太子时,为他配了文武两个师父,文就是杨臣祖父杨老,武指就是东宫卫率杜岩。只是杜岩生性耿直,说话直白,不为太子所喜,太子成年后多次要求换东宫卫率,先帝磨不过他,将杜岩调去军中任了一个闲职。
人人都知他与太子师生关系不好,可偏偏太子谋逆夺宫,最后的株连他也没有逃脱。谁知现在竟然改头换面,换了个身份出现在德王麾下。
当年在军中,杜岩也是有着赫赫威名的。
难怪刚才杜言淮态度冷淡,德王却始终以礼相待,甚至是太客气。
明王看着被士兵捆绑回来,身穿女装哭的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赵牧守,厌恶地一摆手,士兵就要拖人下去。赵牧守吓得哇哇大哭,“殿下不可以斩我,我家时代皆是云州士族……”话音未落,士兵已经提刀将他的头颅斩下。旁边还有其他被缚的士族子弟,见到这一幕,直接吓晕了几个,剩下的也不敢再叫嚣,呼喊祖宗的业绩,一个个只如鹌鹑般瑟瑟发抖。
“告诉云州余下各城各县,再有据城不降者,就如牧守大人一般。”
赵牧守的头颅,压断了云州士族们的脊梁。
六月初十,明王占据中都,调整兵力,吸纳云州军八万余并入矩州军。云州余下城郡都再无抵抗之力,云州基本落入明王手中。
自此,京城通往西南一线基本已被明王切断。
第104章
紧急的战报不停从沿途郡县发往京城。
对战况同样关注的还有袁州。德王郑泰听闻探子回禀的消息,脸上神色似惊似喜,在书房中独自踱步,坐回书案前,拿起笔书写了一封书信,从头至尾读了一遍,觉得不妥,拿起灯罩,点燃书信,直至烧成了飞灰。他坐下,静了静心,又重新写了一封。
这是一封给新帝郑衍的书信。
信中内容主要是分析了矩州军的骁勇难敌,戍边大军防备矩州族不能轻易调动,以及京畿周围郡县的兵力分布情况,总之一句话,京畿已危如累卵。袁州愿意出兵襄助京城,也不追究先帝诏书一事,只有唯一个条件要郑衍答应,刘氏与先帝之死脱不了关系,只要将刘氏论罪,袁州愿意出兵勤王。
郑泰写完书信,反复研读,确保措词用句再无一丝纰漏,放下笔墨,封好交付侍卫,以八百里快骑送往京城。
这封书信虽然没有矩州军这样的危急,却其中的力量丝毫不弱于刀剑。
郑衍,你将如何选择。
铅云低垂,天色微暗。郑泰站在窗前,唇角勾起一丝凉薄的笑容。
这天夜里,德王府的议事厅内灯火通明,丫鬟与下人们避得远远的,厅外侍卫林立,守卫极其森严。
郑穆从王府花园一路走来,小厮知道他眼疾治愈不久,特意放慢了脚步,走到角落黑暗的地方还会抬一抬灯笼,好把路照得更敞亮些。
路过拐角一处山石,小厮抬灯,蓦然看见一双绣花鞋站在山石旁。小厮吓了一跳,喊:“谁?”
“别嚷,是我们姑娘。”娇脆的声音一听就是年轻女子。
郑穆多年习惯黑暗环境,刚才一瞥,已经看到,山石旁站的是两个丫鬟和一个衣饰华丽的少女。
提灯的小厮也认出丫鬟的脸,眼睛却不敢再往后面瞟。心想那位就是近来下人们传的沸沸扬扬的贵客吧。听说她美丽非凡,居住在后院,德王殿下非常宠爱,因身份神秘,特令下人不得怠慢。
郑穆视而不见,道:“走吧。”
“安阳郡王。”站在丫鬟身后的少女突然张口,声如莺啼,婉转动人。
郑穆抬了抬眉。与王府内眷无意撞上,他原不想做理会,没想到对方一口喊出他的身份。
丫鬟们有些着急,却拦不住少女。她徐徐往前走了两步,敛衽为礼,道:“郡王是皇叔,应该见礼。”灯火微弱,照出她的样貌,生的眉似远黛,目如秋水,一举一动都像精心量裁过,翩然若画,几乎没有一处不美。
小厮眼角扫到,只觉得呼吸都为止一顿。
郑穆道:“不必多礼。”他已猜出少女身份,心中猜测她主动招呼的意图。
少女柔声道:“过几日王府将办诗会,家姐在郡王府中,不知道是否可以发帖请来?”
郑穆微睐,眸中犀光一闪而过,“一位友人将亲眷暂托于我,在府中独处一个院子,并不属于王府中人,出行自由。姑娘如果有邀约,可以自行去找她。”
少女神色微微一变,咬住嘴唇,似乎有些无措。
郑穆道:“愣着做什么,耽误了王爷正事。”这话是对小厮说的。
小厮一个激灵,赶忙打起灯笼领路。
等两人走开,两个丫鬟编排起来。
“郡王好大的架子,居然对姑娘你这般无理,刚才就应该告知身份的。”
“说什么?”少女脸上有些羞恼,“沈家千金就这样进了府,还要告知天下不成?”
另一个丫鬟道:“琳姑娘真是无用,在郡王府竟没有半点地位。”
美貌少女正是沈阀嫡系千金沈玉,她想起刚才郑穆那两句,分明是撇清关系的意思,心头一阵恼,再加上她自己在王府也是身份不明,更添两分难堪。事实上她并非不知沈琳现在的处境,只是这段日子在王府,虽没有名分,但是上下都待她已如侧王妃一般,见到安阳郡王,她有意提这么一句,用意也在为沈琳讨个说法。谁知郑穆半分面子都不给。
诸如此类的委屈,在沈玉的人生里,掰着手指都数的过来,她手扶在假山石上,匀了一会儿呼吸才缓过来。有一点她心里明白,如果今日她是德王正妃,也不会受郑穆如此冷脸。
她和沈琳并没有两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她的身份更高贵,旗子的价值更大,要想在这个世道里保持荣华富贵的人生,她必须要耐心,等待德王登大宝的一天,她也将凤临天下,成为这个王朝最尊贵的女人。现在的忍耐,委屈、痛苦,都只是一种磨练。
沈玉把这些念头在脑中翻滚了好几遍,缓缓吐出胸口那股郁气。
——————
郑穆来到王府议事厅,灯火敞亮,如同白昼,德王郑泰居主位,左右围绕着心腹幕僚两人,下面是杨臣杨瑞兄弟,还有一人独自站在角落,聚精会神低头看着地图,连厅中来人也没有注意到。
德王见到郑穆,点了点头,幕僚将左侧位置让开。
“殿下,”开口嗓子稍有些暗哑的是个瘦削颧骨高的男子,面相有些阴沉,可在座没有人敢轻视他,此人名叫魏山,是跟随德王最久的一任幕僚,他道,“明王勇谋兼备,不容小觑。所有人都以为他要快攻,可是他耐下性子在中都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城战,整编吸纳了云州军。如今估算,京城与明王之间,如果没有其他变数,胜负五五之数。”
众人下午都已经收到战报,所想的也大致相同。
“京城不会坐以待毙,圣上可以下旨勤王。”杨臣道。
旁人还无言语,德王低笑了一声。众人不明所以有些诧异,德王便把下午写的一封书信内容原封不动说出。今天在议事厅内都是他信得过的人,不担心有外泄的情况。
众人听完,面上神色各异,心中却各自不同程度的发寒。为天家这些兄弟之间淡薄的血缘意识和几乎已完全看不到的兄弟之情。
德王这封信,乍看之下兄友弟恭,从字面上挑不出一丝错。可其中用意之险恶,丝毫不下于明王。第一,信中暗示郑衍皇位由来不正,现在被明王逼得要决一死战。第二,袁州可以出兵勤王,但是要郑衍将他的母族刘氏定罪。如果郑衍做了这样的选择,只怕很快就会被天下人唾弃。将自己母亲一族都可以牺牲的人,哪怕最后与明王一战赢了,又如何能安定天下。
第105章
在明王手中,武力是最大的武器,在德王这里,这一封信的力量也不亚于一支军队。
看到信的新帝,只怕会更左右为难。下令勤王,袁州就可以名正言顺发兵。在大义上,德王站得比明王新帝都要名正言顺。
众人表情不同,杨臣却几不可见地微微皱了一下眉。郑穆眼风扫过来,杨臣很快放下心头那一点不适,恢复如常。
“欧阳玄,莫炎,”幕僚重点提出这两个名字。随着明王叛乱,这两个名字早已随之名震天下。幕僚道,“兵家之事,以合正,以奇胜。这两人正好是一正一奇,相辅相成,明王又谋略得当,十分难应付。我担心……”
“担心什么?”德王问。
“让明王先入主京城,再占地利之优,我们的处境将变得很难。”
气氛一时有点沉闷,众人不语。
矩州军的骁勇,任谁都不能忽视。德王头转向一侧,看着孤零零站立的那人,问:“杜言淮,对上欧阳玄和莫炎,可有信心?”
众人原先并不知道此人身份,听德王提起,才知道这个貌不惊人的汉子叫杜言淮,名字与人极其不符,此人容貌平常,眉稀眼凹,唇又太薄,扔大街上也不会有人注意。
杜言淮抬起头,先看向德王,朝左又看看郑穆,似乎在座只有两人值得他注意。
“殿下,”他一开口,声音清冷,“京城有朱雀旗有萧铭,明王不会那么容易就攻下。”
幕僚道:“今时不同往日,明王收纳云州军,军力大增。”
“云州军并不是一手带出来的军队,战力不及矩州军,作战指挥稍有不当,还会变成拖累。”
“明王本身就是名将,欧阳玄与莫炎也并不弱,三人都是难得一见的统帅之才,如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杜言淮道:“论作战指挥,明王与欧阳玄可称得帅才,莫炎么,却要差上一些。”
幕僚冷言冷语道:“口气甚大。”
杜言淮也不与他争辩。
德王问道:“明王军力强盛毋庸置疑,听你口气,倒是对萧铭推崇备至?”
“先帝早年并不重用萧铭,所以声名不显,大多数人都以为,他能当上朱雀旗统领,是因为比他年长的将军基本都已经过世,轮也该轮到他。”杜言淮说着,停顿了一下,眸光幽深,似乎陷入了什么回忆,又继续道,“平矩州一战中,明王战功彪炳,尤其是在草原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可笑世人都不知道,这些战术,全是当时身为副统领的萧铭一手一脚教导出来的。”
众人听他说起往事,都陷入诧异和沉思的情绪里。
“明王征战的本事,都是从萧铭那里学来,说起来,萧铭可以称得上是明王之师。”
这真是石破天惊的消息,厅内无人不感到意外。
唯有郑穆纹丝不动,似乎早就知道。
德王有些惋惜:“你说的倒晚了些,传至京中,也足以让君臣生隙。”
杜言淮说完这些,又陷入沉默,眼睛看着地图,丝毫不关注他人看法。
德王道:“偌给你领兵,萧铭、明王、欧阳玄、莫炎,哪个堪敌?”
杜言淮眼皮一掀道:“萧铭占据地利人和,正面抗衡,王爷手中的白虎旗胜算不足三成。但是让明王先去打,等两方消磨,我军再上,胜算可达七成。”
明王大喜,其余人等都是讶然,听他言外之意,除了萧铭他没有十足把握,其他人都堪敌。好嚣张的口气——当今天下,谁还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能赢过明王一系的兵马。
商议了一番出兵详情,明王一手紧握成拳,胸口处隐隐发烫,血液激荡,让他整个人都有些亢奋。
是的,亢奋!
筹谋等候了那么久,局势终于发展到了最利于他的阶段。
他有先帝的遗诏,有明王叛军袭京在前,无论郑衍是否下旨勤王,到了那个时候,他都会带着白虎旗去京城。让他的皇兄和皇弟都知道,谁才是天命所归。
到了这一步,对袁州来说,真正最重要的是出兵时机。太早,就会行程三足鼎立的局面,太晚,可能会留给对方休养生息卷土重来的机会。
德王另幕僚时刻注意京畿动向。转过脸来,神色肃穆道:“杜言淮,杨瑞。”
两人应诺。
“明王有两员虎将,天下艳羡,本王却没有此类想法。我军一出,就是你们为自己正名的时刻。”
杨瑞年纪尚轻,得到德王如此肯定,激动的抱拳,大声道:“绝不敢负殿下期望。”
杜言淮半垂着眼,让旁人看不出心思,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咬牙撑着才没有让自己失态,他的瞳仁幽深,从中透出的凶光就像是一匹孤狼终于听见了猎物,急欲一展利爪,撕碎对方。
离开议事厅的时候,杨臣走在郑穆的身侧,落后半步,走到外院,他终于忍不住问:“师父,那个杜言淮是谁?”
“不过改头换面了而已,你应该有印象,”郑穆吐露出一个名字,“杜岩。”
杨臣愕然,稍一思索,惊道:“前太子卫率。”
不怪他如此惊讶,先帝立太子时,为他配了文武两个师父,文就是杨臣祖父杨老,武指就是东宫卫率杜岩。只是杜岩生性耿直,说话直白,不为太子所喜,太子成年后多次要求换东宫卫率,先帝磨不过他,将杜岩调去军中任了一个闲职。
人人都知他与太子师生关系不好,可偏偏太子谋逆夺宫,最后的株连他也没有逃脱。谁知现在竟然改头换面,换了个身份出现在德王麾下。
当年在军中,杜岩也是有着赫赫威名的。
难怪刚才杜言淮态度冷淡,德王却始终以礼相待,甚至是太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