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罗 第66节
  “他如何会来投明王,会不会是另有目的?”杨臣问。他有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受废太子案牵连的官员不少,参与夺宫的沈阀直接灭门,那可是有百年积累,天下四大家族之一,其他官员更不用说了,杜岩就属于其中之一。杨臣依稀记得,废太子一席官员部分抄家没族,另一部分流放千里之外。不管杜岩属于哪类,他能够换身份就是一种重生,怎么又一脚趟进天下逐鹿的浑水里。
  “难道是德王帮他更名换姓摆脱流放?”杨臣猜测道,“条件是加入袁州军?”
  郑穆笑了笑,“他是自愿来袁州的,并无他人勉强。”
  “放不下荣华富贵?”从来由奢入俭难,尝过手握重权,富贵满门的滋味,怎能甘于平淡。
  “也许是为了忠义吧。”
  杨臣再次发怔,忍不住转过脸来,看见郑穆脸上一片宁静,目光平定,似乎说了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话。
  明明这句话蕴含的意义绝不普通。
  今夜发现的事实在太过出乎意料,杨臣感觉脑子都快转不过来了,“忠义?对废太子的忠义?可是废太子明明对他……”
  “不仁?”郑穆接过他的话,“纵废太子对他不仁,他却不能对废太子不义,世上总有些人会做一些平常人认为的傻事。”
  “傻”这个字杨臣难以说出口,在知道杜言淮真正的身份后,他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
  道义,仁义,忠义,这些东西就像是空气,看不到,摸不着,有的人表面道貌岸然内心嗤之以鼻,因此,“义”常常被人看得太轻,可面对真正存在的“义”时,才能发觉这份重于泰山,远胜语言的力量。
  杨臣终于明白杜言淮在议事厅里孤独站立的身影,他与德王麾下立场完全不同,他不需要卑躬屈膝,因为他对德王一无所求,不为富贵,不为权势,不为名利……他只是来为废太子尽最后一份忠义的。
  “杜……大人已经知道杀死废太子的凶手了?”
  “只要有心,该知道的总能知道。”
  杨臣长吁一口气,初夏的晚风里携着一丝寒气,他不禁伸手拢了拢衣襟。
  第106章
  郑穆与杨臣分开,上了郡王府的车马,走出一小段路就停了下来。
  小厮有些无奈道:“郡王,有人拦路。”
  “郡王。”车外响起一个清冷的声音,在夜色中仅听声音都让人觉得凌厉。
  郑穆一撩车帘,跳下马车。
  马车停在一处长巷的街口,一个高瘦的男子站在车前不远处,他双手垂在身边,脊背挺直,双眼比夜色更深更亮,郑穆忽然想起刚才议事厅内两个幕僚悄声交谈,认为他太过普通。可笑,杜言淮怎会普通,他只是站在那里,整个人犹如出鞘的利剑,能随时划破黑暗。
  只是换了个名字,骨子里,依然是当年的东宫卫率——杜岩。
  “杜兄。”
  “当不得郡王如此称呼,”杜言淮作揖道,“杜某等候在此,特意来感谢郡王施以援手,今日终于有了得偿所愿的机会。”
  郑穆看着他,问了一个刚才杨臣的疑惑:“值得吗?”
  杜言淮目光坚定,毫不迟疑道:“我一介武夫,想的不如那些读书人周全,我只知道,太子之错不全在他。都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身为太子之师,没有好好规劝,是我的过失。”
  到了此时仍如此恭敬以“太子”称之的,也只有杜言淮了。
  郑穆道:“郑信所为,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与你无关。”
  “太子已经付出了惨烈代价”杜言淮道,“他在被流放的途中被刺杀,死的难堪。”
  这个面对德王时都极其冰冷桀骜的男子,说到这里,声音都黯哑下去,“我赶之不及,没有救下太子,看着他咽下最后一口气。太子临死之时托付我照顾两个皇孙,可是两个皇孙也早已死于刺客之手……”
  “我余生再无所其他挂念,唯一所想,就是为太子尽最后一份忠义。”
  郑穆看着他,良久之后,道:“德王麾下无良将,你会有机会的。”
  杜言淮深深一抱拳,转身大步离开。
  ————————
  京畿局势瞬息万变,云州战败落于明王的消息很快传至昆州。尉戈刚从舒家的探子知道了舒仪的消息,眉头拧得死紧,随即云州的战报就来了。
  召了罗子茂和袁恪前来,三人在书房中看着两份完全没有关联的情报,脸色肃穆。
  尉戈目光扫过两人,道:“说说吧。”
  袁恪道:“兵事臣了解不深,但明王这么短时间就拿下云州,实在惊人,实力又进一步增长,圣上危矣。”
  “下旨勤王。”罗子茂道。
  袁恪也持相同看法,“京畿守军不足,圣上唯有下旨勤王。”
  尉戈道:“勤王虽然可行,但是圣上所要防备的,不仅仅只是明王一方。”
  “圣上、明王、德王,”罗子茂念叨一圈,脸上露出一丝苦笑道,“分明已是群雄逐鹿的格局。明王出兵最早,现在占了先机,德王虎视眈眈,想取渔翁之利。如果真要勤王,我们可就难了。”
  尉戈道:“戍边防备矩州族,大军不可轻易调动,一个不慎,就是灭国之祸。诸王这般纷争,也没有人敢动戍边。可是除去守边大军,中原腹地能够勤王的军队不多。”
  袁恪叹了一声道:“何止不多,真正有实力的,就只剩我们了。”
  两个谋士都看着尉戈,目光既是担忧又有些不可言说的激动,“殿下,是否要勤王?”
  尉戈却心存考量两人的意图,问:“今日只有我们三日,言不传外耳,两位如何看,是否要勤王,又该怎么勤?”
  罗子茂低头思索。
  袁恪率先开口道:“勤王有利有弊,利在于我们占据了地利的优势,攻京城解围不宜,但是要攻打矩州却方便。只要王爷应诏勤王,发兵矩州,围魏救赵。可让明王分心。只是这个方法也有不妥,万一明王攻势太猛,真把京城打下来了,我们此举就是大祸患。”
  见尉戈罗子茂都在倾听,袁恪咽了咽口水,又继续道,“还有一个勤王时机,明王与京城酣战时,昆州军适时为京城解围,这才是惊天之功。”
  罗子茂道:“若此时德王也来勤王,局势不是更加复杂?”
  谁都知道,大家虽然都是勤王,可此勤王和彼勤王差别还是很大的。
  袁恪道:“明王麾下名将如云,德王万不能比,真要在京畿碰上了,德王未必敢动。”
  罗子茂摇头:“风险太大。”
  尉戈听两人争论一会儿,已看明白,袁恪支持勤王,去争一份救驾的功劳。罗子茂却谨慎,他有未尽的话没有说出,但犹疑的态度已经说明很多问题,他并不看好京城的圣上,兴许一轮征战和勤王之后,京城的天子换人做了呢……
  天子一旦换人,昆州勤王就变得尴尬了,到底勤不勤,到底该勤谁?
  论眼光与谋略,罗子茂还是高袁恪一筹。
  可他们议论的,终究与自己的心思还差了一点。
  尉戈有些寂寥,忽然想起一个人来——舒仪。
  倘若她在这里,又会说出什么样的见解。其实不用猜想,现今的大势与当初两人在殿中的估计也差不了多少。
  只有舒仪能读懂他隐藏在心底最深处那一点点不能言喻的野望。
  “再等等,”尉戈闭目思索了片刻,睁眼道,“等局势再明朗些,本王可不比明王德王家大业大,手上总共才这么点兵,绝不能浪费在无用的地方。”
  罗、袁两人听他说的如此直白,且口气中对皇子们并无敬意,吓了一跳,随即又面露微笑。
  主上谨慎才是好的。
  摆在眼前的,是一道太过艰难的选择,一个不慎,可能会遗恨千古。
  还是先让郑家的皇子们闹一阵吧。
  ——————
  中原大地风云变幻。
  明王收拢云州军后,原地打散,又训练了多日,才编入原来的矩州军内,即使这样,其中还是有不少摩擦和矛盾。云州军的士卒不是傻子,跟随矩州军,随时要变成叛军,抄家灭族都有份。可是明王军中纪律严明,在接连几天杀了不服命令的云州军将士后,士卒门老实了。
  是否抄家灭族还不知道,但是现在随时可能要掉脑袋,自然是保命为重。
  反正真要对上京城,可以出工不出力嘛。
  云州军的士卒本来就不是什么强兵悍将,不然也不能一夜就降了明王。
  “云州兵卒散漫偷懒,心思还杂,很难管教。”欧阳玄私下对明王道,口气不无担心。
  明王颔首,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在收编之前他就有了心理准备,没想到云州军的散乱还是有点出乎意料,他道:“再训练三日就弃城。攻打京城的时候,让他们先上,保存我们最强的兵力。”
  听明王打算把云州士卒当做攻打京城的第一批牺牲者,欧阳玄面无表情,毫无异议地就接受这个安排。
  等出了营帐,他抬头看向旭日,亮的有些刺眼的阳光,让人产生一种无所遁寻的错觉。
  战争,这就是最真实,最残酷的战争,无论是谁被卷入其中,最终都将走向身不由己。
  欧阳玄的训兵方式就一个特点,严苛。
  接连三日操练云州士卒,不少士卒都悔了,早知道过这样的日子,还不如当初就和明王拼个你死我活呢。可现在终究是晚了,于是三日过后,云州士卒随矩州军起拔已经似模似样,没有往日松散无形的样子。大多士卒在看到欧阳玄骑马经过的样子,身体都是一颤。
  明王大军很快通过云州,余下诸郡县,听闻大军要来的消息,城门敞开,俯首称臣。明王不做停留,补充粮草后很快离开,甚至也不派文武官员接手城镇。
  现在要这些城镇有什么用,明王很清楚,京城一战是关键,如果输了,夺下的这些城池也是虚假,如果登上宝座,这些城池自然而然就是他的。
  第107章
  勤王的旨意在郑衍手中压了三日,还没有发出。刘太后着急上火,连日派人来催,后来自己出马,却连太极殿都没有走近,就被成堆的宫女太监劝走。
  今时已不同于往日,郑衍整个心思都围绕在京畿安危上,没有闲情再来玩母慈子孝这一套。
  刘阀给他找的麻烦还不够吗?
  听从萧铭意见的郑衍,前几日打算找御林军统领好好谈一谈,鼓舞一下士气,在没有惊动人的情况下,他带着禁卫微服出宫,一是想看看京城内百姓是否有乱相,二是也好展现一下自己怀柔手段。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是在刘家找到御林军统领。
  在这之前,他还一直以为,这位最贴近保护他性命安全的人与刘阀毫无关系。
  到底是什么时候,刘阀几乎渗透在他身边方方面面。
  郑衍感到寒意从背后窜起,一寸一寸,蔓进他的四肢百骸。
  收回御林军统领的任命,不理会刘太后多次劝说和前朝刘阀一系官员的反对,郑衍的举动极其强势,也让京城上下浮动的人心稍微为之安定。
  新任御林军统领人选还没有决定,德王一封书信传至京城,又掀起轩然大波。
  御前太监至今不想去回想当日圣上的神色,只觉得狂风骤雨近在眼前,谁把自己关在殿内半日,郑衍推门而出的时候,平静如水,目光深邃,表现像是没看到过德王那封用意歹毒的书信一般。
  随后不久,京城内又开始流传,朱雀旗统领萧铭是明王无名有实的师父。明王行兵打仗的本领全是萧铭一手调教。
  满京的权贵听闻消息都吓了一跳,这是要搞事情啊——合着半天,明王已经准备好里应外合了?
  明眼人不少也看出来了,这种时候传播,分明是来离间君臣关系的。
  刘阀家主急的嘴里都生了燎泡,拼命劝说郑衍把朱雀旗统领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