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罗 第84节
昆州王府。
侍卫禀报今夜城门前的对峙情况,尉戈微点头,姜湄陪坐下首,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似乎那个在两军前丢人的不是她的兄长。
尉戈轻咳一声,找了个措辞道,“令兄胆气过人。”
姜湄冷声道,“王爷说笑了,分明是他不识时务,死到临头还不知道回头。”
“姑娘放心,我已命人好好照顾令兄,绝不会伤他。”尉戈道。
按姜湄心思真不愿去管这个兄长的死活,可他到底还是姜家家主,不能让他真丢了性命。她柔声道谢,又道,“朝廷已派了特使前往矩州,还望殿下护我姐姐周全。”
尉戈道,“你告知明王府,特使前来先答应下来,随后去岭南的路上会有人接应。朝廷现在内患极多,自顾不暇,应该不能应付。”
姜湄又道谢。
随后罗子茂又提了两句城外剩余矩州大军收拢情况。姜家兄长在城门内被擒之后,舒轩立刻带着苍龙旗出城,一前一后围住矩州大军,姜家的人没胆反抗,剩余明王一系的统领心灰意冷,更不会反抗,军队交接的格外顺利,让人不敢相信这是曾令天下闻风丧当的铁蹄劲旅。
尉戈满意的颔首。
姜湄看着首座上的他,身形高大,五官英挺,大概是长期发号施令所致,不言不笑也气度尊贵。她想得有些入神,脸颊不由有些微红。
“姜姑娘?”尉戈蹙眉。
姜湄回过神,脸上绯色更深,咬了咬唇,下定决心后开口道,“不知我姜家另一个提议王爷考虑过了没有?”
尉戈神情一敛,看她一眼道,“此事以后再议。”
姜湄急道,也顾不得厅中还有幕僚等人,道,“只要殿下愿与姜家结姻亲之好,姜家愿意鼎力支持殿下。矩州不同昆州,高门巨族极多,非士族不能统御,我姜家经营多年,对各家族利益关系最为了解,还有与京中各门阀也有联系,有了姜家为助力,殿下才能不费吹灰之力接管矩州,就算朝廷有微词,姜家也有办法平复。”
兴许是觉得自己说重了,她又婉转道,“我知道殿下胸有大志,但光凭军队无法治理地方,还需要士族文臣的帮助。殿下,我也不求为殿下正妃,只愿随侍左右就心满意足了。”
第139章 节
说完这番话,姜湄脸色通红,双目熠熠看着尉戈——这恐怕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一场冒险。当初她来到昆州,抱着为钜州打算的目的来与昆州王周旋一番。坊间流传昆州王骄淫好色,她仗着家事才貌,有着全身而退的信心,也不曾想过真的要牺牲色相。没想到在昆州一住半年的时间,她对眼前这位昆州王早已不是当初的印象。
而今想来,姜湄觉得“勤勉为政,善纳谏言”来形容尉戈最为贴切。她是士族女,所嫁的对象从不会是普通人。王孙贵族,簪缨巨族才是她的归处。在钜州军败的消息传来,姜家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姜湄担心族中长辈会以未嫁女来联姻,没想到得到比这更糟的消息——她的兄长掌家收纳钜州军即将攻取昆州。
得知消息的那一刹那,姜湄比起自己被联姻了更绝望。她的兄长自幼就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偏又没有自知之明,最喜欢纸上谈兵。幕僚谋士见他是家主嫡子,曲意逢迎,越发造成他自视甚高的毛病,以为自己是天下一等一的人才。
明王妃将钜州军的虎符拿出,姜湄就知要糟。她的兄长准是又开始做白日梦,做什么打算她几乎都猜的出,无非是拿下昆州,并合苍龙旗,再北上伐京。
明王英武更胜雄狮都没有做到的事,他如何来的信心能够做到。
姜湄头疼,甚至没有多做挣扎,就将兄长的打算告知尉戈。她的兄长糊涂透顶,她却不能放弃家族——甚至还做了更进一步的打算。用自己的婚姻做赌注,与昆州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就像她姐姐明王妃一样,她相信,有姜家做后盾,她会成为一个比姐姐更称职的王妃,姜家也会因此而获利。
议事厅内几人听见姜湄的联姻建议,互相看了一眼,开始琢磨这桩婚姻的利弊,仔细权衡之后发现,果然是利大于弊。
尉戈沉吟半晌,沉声道,“姜姑娘,先妻亡故刚满一年,本王无心考虑婚事。”
姜湄蹙眉,“王爷思念亡妻的心意令人感动,但王爷将近而立膝下无子,昆州无继,先王妃就是九泉之下,必然也是希望王爷能够续弦的。”
尉戈道,“多事之秋,朝局不稳。近期婚事不做考虑,至于子嗣之事本王自有计较。”
罗子茂站出来,躬身道,“殿下,照理说殿下家事,臣下不该多言,但事关昆州上下,臣觉得姜姑娘的话确有几分道理,眼下殿下春秋鼎盛,正应该博求淑女,为子嗣计。”
袁恪也跟着道,“臣下也赞同。姜家世代望族,名重天下,是为良配。”
说着他抬头,极其隐晦地朝尉戈使了个眼神。
把姜氏收为己用,其他不说,钜州就可以顺顺利利拿下,哪怕朝廷不答应都没用。因为当地盘根错节的家族豪强,以姜氏为头。有了姜氏做姻亲,钜州就轻而易举成了囊中之物。
姜湄知道罗子茂和袁恪两人是尉戈倚重的谋臣,听他们都赞同自己,心中大喜。
尉戈目光扫过众人,淡然道,“本王知道你们的心意,此事容后再议,不急于一时。”
罗子茂和袁恪走知道,尉戈平时善于听从谏言,并非是自己没有主意,一旦他有所决定便很难更改。两人同时一躬身,回到原来位置。
姜湄心一沉,目光直视尉戈,脸色阴晴不定,忽然道,“殿下心中可是有人了?”
尉戈脸色微沉,未做回答。
往日他这样的神情,旁人不敢再置喙。今日姜湄却不管不顾,“殿下心中的女人莫非也是门阀之后,所以殿下一定要将王妃之位虚位以待。”
尉戈道:“我王府私事,还不用和姜姑娘交代吧。“
他虽然口气并不严厉,但疏远之意明显。姜湄感到委屈,鼻子一酸,眼眶泛红,心想,就算是门阀之后,谁又能像我这般做到转手给你四万军队。她生来在家中也是受尽宠爱,哪像今日这般没脸,主动提出婚事还被拒绝。越想越是愤懑,跺了跺脚也没有打一声招呼转身离开议事厅。
场面一时冷场,众人面面相觑。尉戈手指轻轻敲了敲椅子扶手,重新讨论吸纳钜州军的细节。
议题回到军队上,又没有姜湄,众人便可以畅所欲言,担心的事也被提了出来。
”殿下,钜州军四万归昆州,朝廷那边会作何反应,这件事该如何上报朝廷。”
袁恪道,“钜州军队落在姜家手里,差点谋反,王爷现在代为掌管也不算错事吧。”
罗子茂道,“错不算错,但这代为掌管只怕朝廷将有微词。按京城那边的意思,这四万大军,宁可交给姜家这些纨绔子弟,也不愿给王爷的。何况既是代为,就有期限。现在是新帝未立,一旦新帝登基,头一等大事就要将钜州军打散,说不定王爷的苍龙旗也要受到影响。”
尉戈的隐忧也正是如此,明王大军败亡,京畿朱雀旗重立还需要时间,一旦并吞了钜州剩余大军,苍龙旗的实力大增,他转眼就称为天下军力最强的藩王。除了戍边大军,袁州军,没有其他州县的军队可以和他抗衡。帝王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一点。
也幸好现在京城局势复杂,没有人关注到昆州。可这样的时间也不会太久。
尉戈抿唇不语,眉头微皱。
袁恪环视左右,忽然道,“冒昧问一句,殿下志止于此吗?”
尉戈眉一抬,目光如电看向他。
罗子茂侧过脸来,似乎并不意外,但脸上忧虑重重。
“什么意思?”尉戈问。
袁恪道,“若殿下只想子承父业守住昆州,那这四万钜州军我们暂且看押,等新帝登基后圣旨决议。”
他说完就垂下脸去。
议事厅内的空气似乎变得粘稠起来,每个人都觉得呼吸沉重。
尉戈问,“如果不止于此呢?”
众人听他这样问,心头都是一震,可这种震动仿佛带着奇异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有惊悚、害怕、还有兴奋、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跃跃欲试。
就好像悬崖之上盛开的繁丽花朵,明知危险重重,可当看到它的时候抵抗不住那种引诱,心头忍不住狂跳。
袁恪控制不住,脸上的皮肤微微颤动,“殿下,那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就不止吸纳钜州军那么简单。”
第140章
“愿闻其详。”
袁恪长出一口气,平复情绪后缓缓道,“我们至少要做三件事,缺一不可。其一,矩州与矩州军王爷必须拿下。矩州与昆州相连,互为犄角。且矩州地域更广,是中原腹地,自古兵家必争,精兵良将所出者众多,一旦归于王爷,助益良多。”
尉戈颔首。
袁恪继续道,“其二,重金交好京畿门阀重臣,搅浑京城这池水,至少要想方设法让朝廷放松警惕,留给我们更多时间。”
尉戈见他忽然停止不言,问道,“第三点呢?”
袁恪苦笑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第三嘛,就要看上天的旨意了。”
罗子茂补充道:“袁兄的意思,是看德王的寿数。若无意外,登大宝者为德王。但他身负重伤,听京城来的消息,是沈阀献上一株鹿活草才捡回姓名,但伤及根本,有损寿数。就算登临帝位,德王也必不如从前,倘若他短寿,留下稚子年方几岁,主弱臣强。到时候王爷拥两州之地,有重兵在手,天下……大可去得。”
议事厅内所留几人都是尉戈心腹,听完这一席话,血液激荡,情绪高昂。
尉戈神色平静,眉宇紧拢,并不见任何异色。他道,“如此说来,还是要看德王的身体。若是他静养十几二十年依然无恙呢?”
罗子茂与袁恪对视一眼道,“京城经过两王兵乱,短期内再难兴兵,只要王爷耐得住性子等上一等,等到一个绝佳的兴兵借口。”
尉戈知道他们的用意,无非就是韬光隐晦,等待良机。可他心中有个隐隐的念头,不愿将命运全然交给上天。现在郑氏同室操戈,元气大伤,天下谁都看得出来。但若是给他们时间确定皇位正统,休养生息,再等上十几年,机会未必会再次出现。
面临几乎是一生中最大的抉择,尉戈陷入沉思。
他忽然想起了以前的事,那还是在宁远侯府的时候,他与侯爷有七分相像,因此做了替身亲卫,有时在内院看守,可以看到宁远侯与姬妾嬉戏玩闹。当时于富贵的想象,也全来源于那些偶尔窥见的一些画面。尉戈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天下权贵发生交集,甚至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偶尔想象一下宫廷,甚至是御座的样子。
当侍卫的日子也就在几年前,可现在想来,却已恍如隔世。
如今的他,手下有强兵苍龙旗,吞并矩州军后,他可以进一步收拢矩州,成为当今天下最强力的藩镇。皇帝若病弱,就必须忍让他。若是京城发生异变,他随时有实力可以参与并趁机改换天地。
尉戈阖眼又重新睁开,目光沉炽——
他早已不是侍卫尉戈,他是昆州王杜若晋。
有能力参与到天下征战中,能够仰望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
“来议一下趁这个机会如何将矩州拿下。”
厅内几位谋士知道他已经下定决心,积蓄力量是第一步。
“殿下,既然要拿下矩州,为何刚才不答应与姜氏联姻?矩州之内,没有门阀再胜姜氏。”
尉戈唇角一勾,笑道,“男儿大丈夫,又不是和亲的公主,何必寄望于联姻。”他摆手,制止幕僚的相劝,又道,“我知道大家的意思,借助姜家的名望与人脉,收复矩州易如反掌。可这样的收复于我,于昆州何益。”
见众人沉思,他道,“明王有姜氏相助,矩州人才尽入毂中,兵精将广,挥兵北上,何等气势,可兵败之后,明王下狱,矩州仍是矩州,姜家甚至还想吞下剩余矩州军。如此矩州可还算明王封地?名义上属于明王,实际上却是姜家的私地。我虽不才,也不愿效仿明王,借助姜家收复矩州,等同于没有矩州。”
罗子茂躬身道,“殿下志存高远,我等不能及。”
尉戈道,“我知诸位早已习惯名门望族左右朝局,历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先朝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先例,可历朝历代,哪一任先帝甘心如此。”
袁恪出身于门阀,对士族了解甚深,垂头想了一会儿,抬头道,“殿下所言甚是,本朝历任天子都有摒弃门阀的用心,”话锋一转,他严肃道,“可谁也不曾成功过。”
尉戈道:“天子没有成功,原因无他,历代天子从皇子时期就与门阀过从甚密,登基之后左右掣肘才发现门阀之祸,能采取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以阀治阀,扶持起新的门阀对抗旧阀,如此一来,帝王权术平衡,却是治标不治本,士族门阀起起伏伏,无非是换个姓氏而已,更有根深蒂固的势族,掌握了官员选拔的渠道,族人门生遍布朝堂,成为庞然大物,帝王也奈何不得。这才是天子无法根除门阀的祸源。”
众人心头剧震。
罗子茂是寒门弟子,听他如此分析,藏在袖中的手攥成拳,想起年幼求学时,为了看一本书,在权贵家族门口等上几天几夜是常有的事,还经常被奚落嘲笑。生在富贵之家,便是再昏庸无能,都能被举孝廉,评点为上品。寒门出身,努力一生,才华盖世,也只能被朝廷评为下品。
何其不公。
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动,比刚才听见尉戈透露心声更觉得震撼,胸腔仿佛有热流涌荡。
推翻门阀,为寒门争一片天地,才不负本朝有志有才却被门阀拒之门外的读书人。
“王爷,”罗子茂嘴唇动了动,声音显得又些艰难,“若是今日这番话外传,只怕全天下的士族都将视您为仇敌,欲除之而后快。”
尉戈道,“诸君千万守口如瓶,出了这道门,本王可不认这番话的。”
众人不由发笑,厅中紧绷的气氛有所缓解。
侍卫禀报今夜城门前的对峙情况,尉戈微点头,姜湄陪坐下首,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似乎那个在两军前丢人的不是她的兄长。
尉戈轻咳一声,找了个措辞道,“令兄胆气过人。”
姜湄冷声道,“王爷说笑了,分明是他不识时务,死到临头还不知道回头。”
“姑娘放心,我已命人好好照顾令兄,绝不会伤他。”尉戈道。
按姜湄心思真不愿去管这个兄长的死活,可他到底还是姜家家主,不能让他真丢了性命。她柔声道谢,又道,“朝廷已派了特使前往矩州,还望殿下护我姐姐周全。”
尉戈道,“你告知明王府,特使前来先答应下来,随后去岭南的路上会有人接应。朝廷现在内患极多,自顾不暇,应该不能应付。”
姜湄又道谢。
随后罗子茂又提了两句城外剩余矩州大军收拢情况。姜家兄长在城门内被擒之后,舒轩立刻带着苍龙旗出城,一前一后围住矩州大军,姜家的人没胆反抗,剩余明王一系的统领心灰意冷,更不会反抗,军队交接的格外顺利,让人不敢相信这是曾令天下闻风丧当的铁蹄劲旅。
尉戈满意的颔首。
姜湄看着首座上的他,身形高大,五官英挺,大概是长期发号施令所致,不言不笑也气度尊贵。她想得有些入神,脸颊不由有些微红。
“姜姑娘?”尉戈蹙眉。
姜湄回过神,脸上绯色更深,咬了咬唇,下定决心后开口道,“不知我姜家另一个提议王爷考虑过了没有?”
尉戈神情一敛,看她一眼道,“此事以后再议。”
姜湄急道,也顾不得厅中还有幕僚等人,道,“只要殿下愿与姜家结姻亲之好,姜家愿意鼎力支持殿下。矩州不同昆州,高门巨族极多,非士族不能统御,我姜家经营多年,对各家族利益关系最为了解,还有与京中各门阀也有联系,有了姜家为助力,殿下才能不费吹灰之力接管矩州,就算朝廷有微词,姜家也有办法平复。”
兴许是觉得自己说重了,她又婉转道,“我知道殿下胸有大志,但光凭军队无法治理地方,还需要士族文臣的帮助。殿下,我也不求为殿下正妃,只愿随侍左右就心满意足了。”
第139章 节
说完这番话,姜湄脸色通红,双目熠熠看着尉戈——这恐怕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一场冒险。当初她来到昆州,抱着为钜州打算的目的来与昆州王周旋一番。坊间流传昆州王骄淫好色,她仗着家事才貌,有着全身而退的信心,也不曾想过真的要牺牲色相。没想到在昆州一住半年的时间,她对眼前这位昆州王早已不是当初的印象。
而今想来,姜湄觉得“勤勉为政,善纳谏言”来形容尉戈最为贴切。她是士族女,所嫁的对象从不会是普通人。王孙贵族,簪缨巨族才是她的归处。在钜州军败的消息传来,姜家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姜湄担心族中长辈会以未嫁女来联姻,没想到得到比这更糟的消息——她的兄长掌家收纳钜州军即将攻取昆州。
得知消息的那一刹那,姜湄比起自己被联姻了更绝望。她的兄长自幼就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偏又没有自知之明,最喜欢纸上谈兵。幕僚谋士见他是家主嫡子,曲意逢迎,越发造成他自视甚高的毛病,以为自己是天下一等一的人才。
明王妃将钜州军的虎符拿出,姜湄就知要糟。她的兄长准是又开始做白日梦,做什么打算她几乎都猜的出,无非是拿下昆州,并合苍龙旗,再北上伐京。
明王英武更胜雄狮都没有做到的事,他如何来的信心能够做到。
姜湄头疼,甚至没有多做挣扎,就将兄长的打算告知尉戈。她的兄长糊涂透顶,她却不能放弃家族——甚至还做了更进一步的打算。用自己的婚姻做赌注,与昆州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就像她姐姐明王妃一样,她相信,有姜家做后盾,她会成为一个比姐姐更称职的王妃,姜家也会因此而获利。
议事厅内几人听见姜湄的联姻建议,互相看了一眼,开始琢磨这桩婚姻的利弊,仔细权衡之后发现,果然是利大于弊。
尉戈沉吟半晌,沉声道,“姜姑娘,先妻亡故刚满一年,本王无心考虑婚事。”
姜湄蹙眉,“王爷思念亡妻的心意令人感动,但王爷将近而立膝下无子,昆州无继,先王妃就是九泉之下,必然也是希望王爷能够续弦的。”
尉戈道,“多事之秋,朝局不稳。近期婚事不做考虑,至于子嗣之事本王自有计较。”
罗子茂站出来,躬身道,“殿下,照理说殿下家事,臣下不该多言,但事关昆州上下,臣觉得姜姑娘的话确有几分道理,眼下殿下春秋鼎盛,正应该博求淑女,为子嗣计。”
袁恪也跟着道,“臣下也赞同。姜家世代望族,名重天下,是为良配。”
说着他抬头,极其隐晦地朝尉戈使了个眼神。
把姜氏收为己用,其他不说,钜州就可以顺顺利利拿下,哪怕朝廷不答应都没用。因为当地盘根错节的家族豪强,以姜氏为头。有了姜氏做姻亲,钜州就轻而易举成了囊中之物。
姜湄知道罗子茂和袁恪两人是尉戈倚重的谋臣,听他们都赞同自己,心中大喜。
尉戈目光扫过众人,淡然道,“本王知道你们的心意,此事容后再议,不急于一时。”
罗子茂和袁恪走知道,尉戈平时善于听从谏言,并非是自己没有主意,一旦他有所决定便很难更改。两人同时一躬身,回到原来位置。
姜湄心一沉,目光直视尉戈,脸色阴晴不定,忽然道,“殿下心中可是有人了?”
尉戈脸色微沉,未做回答。
往日他这样的神情,旁人不敢再置喙。今日姜湄却不管不顾,“殿下心中的女人莫非也是门阀之后,所以殿下一定要将王妃之位虚位以待。”
尉戈道:“我王府私事,还不用和姜姑娘交代吧。“
他虽然口气并不严厉,但疏远之意明显。姜湄感到委屈,鼻子一酸,眼眶泛红,心想,就算是门阀之后,谁又能像我这般做到转手给你四万军队。她生来在家中也是受尽宠爱,哪像今日这般没脸,主动提出婚事还被拒绝。越想越是愤懑,跺了跺脚也没有打一声招呼转身离开议事厅。
场面一时冷场,众人面面相觑。尉戈手指轻轻敲了敲椅子扶手,重新讨论吸纳钜州军的细节。
议题回到军队上,又没有姜湄,众人便可以畅所欲言,担心的事也被提了出来。
”殿下,钜州军四万归昆州,朝廷那边会作何反应,这件事该如何上报朝廷。”
袁恪道,“钜州军队落在姜家手里,差点谋反,王爷现在代为掌管也不算错事吧。”
罗子茂道,“错不算错,但这代为掌管只怕朝廷将有微词。按京城那边的意思,这四万大军,宁可交给姜家这些纨绔子弟,也不愿给王爷的。何况既是代为,就有期限。现在是新帝未立,一旦新帝登基,头一等大事就要将钜州军打散,说不定王爷的苍龙旗也要受到影响。”
尉戈的隐忧也正是如此,明王大军败亡,京畿朱雀旗重立还需要时间,一旦并吞了钜州剩余大军,苍龙旗的实力大增,他转眼就称为天下军力最强的藩王。除了戍边大军,袁州军,没有其他州县的军队可以和他抗衡。帝王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一点。
也幸好现在京城局势复杂,没有人关注到昆州。可这样的时间也不会太久。
尉戈抿唇不语,眉头微皱。
袁恪环视左右,忽然道,“冒昧问一句,殿下志止于此吗?”
尉戈眉一抬,目光如电看向他。
罗子茂侧过脸来,似乎并不意外,但脸上忧虑重重。
“什么意思?”尉戈问。
袁恪道,“若殿下只想子承父业守住昆州,那这四万钜州军我们暂且看押,等新帝登基后圣旨决议。”
他说完就垂下脸去。
议事厅内的空气似乎变得粘稠起来,每个人都觉得呼吸沉重。
尉戈问,“如果不止于此呢?”
众人听他这样问,心头都是一震,可这种震动仿佛带着奇异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有惊悚、害怕、还有兴奋、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跃跃欲试。
就好像悬崖之上盛开的繁丽花朵,明知危险重重,可当看到它的时候抵抗不住那种引诱,心头忍不住狂跳。
袁恪控制不住,脸上的皮肤微微颤动,“殿下,那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就不止吸纳钜州军那么简单。”
第140章
“愿闻其详。”
袁恪长出一口气,平复情绪后缓缓道,“我们至少要做三件事,缺一不可。其一,矩州与矩州军王爷必须拿下。矩州与昆州相连,互为犄角。且矩州地域更广,是中原腹地,自古兵家必争,精兵良将所出者众多,一旦归于王爷,助益良多。”
尉戈颔首。
袁恪继续道,“其二,重金交好京畿门阀重臣,搅浑京城这池水,至少要想方设法让朝廷放松警惕,留给我们更多时间。”
尉戈见他忽然停止不言,问道,“第三点呢?”
袁恪苦笑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第三嘛,就要看上天的旨意了。”
罗子茂补充道:“袁兄的意思,是看德王的寿数。若无意外,登大宝者为德王。但他身负重伤,听京城来的消息,是沈阀献上一株鹿活草才捡回姓名,但伤及根本,有损寿数。就算登临帝位,德王也必不如从前,倘若他短寿,留下稚子年方几岁,主弱臣强。到时候王爷拥两州之地,有重兵在手,天下……大可去得。”
议事厅内所留几人都是尉戈心腹,听完这一席话,血液激荡,情绪高昂。
尉戈神色平静,眉宇紧拢,并不见任何异色。他道,“如此说来,还是要看德王的身体。若是他静养十几二十年依然无恙呢?”
罗子茂与袁恪对视一眼道,“京城经过两王兵乱,短期内再难兴兵,只要王爷耐得住性子等上一等,等到一个绝佳的兴兵借口。”
尉戈知道他们的用意,无非就是韬光隐晦,等待良机。可他心中有个隐隐的念头,不愿将命运全然交给上天。现在郑氏同室操戈,元气大伤,天下谁都看得出来。但若是给他们时间确定皇位正统,休养生息,再等上十几年,机会未必会再次出现。
面临几乎是一生中最大的抉择,尉戈陷入沉思。
他忽然想起了以前的事,那还是在宁远侯府的时候,他与侯爷有七分相像,因此做了替身亲卫,有时在内院看守,可以看到宁远侯与姬妾嬉戏玩闹。当时于富贵的想象,也全来源于那些偶尔窥见的一些画面。尉戈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天下权贵发生交集,甚至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偶尔想象一下宫廷,甚至是御座的样子。
当侍卫的日子也就在几年前,可现在想来,却已恍如隔世。
如今的他,手下有强兵苍龙旗,吞并矩州军后,他可以进一步收拢矩州,成为当今天下最强力的藩镇。皇帝若病弱,就必须忍让他。若是京城发生异变,他随时有实力可以参与并趁机改换天地。
尉戈阖眼又重新睁开,目光沉炽——
他早已不是侍卫尉戈,他是昆州王杜若晋。
有能力参与到天下征战中,能够仰望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
“来议一下趁这个机会如何将矩州拿下。”
厅内几位谋士知道他已经下定决心,积蓄力量是第一步。
“殿下,既然要拿下矩州,为何刚才不答应与姜氏联姻?矩州之内,没有门阀再胜姜氏。”
尉戈唇角一勾,笑道,“男儿大丈夫,又不是和亲的公主,何必寄望于联姻。”他摆手,制止幕僚的相劝,又道,“我知道大家的意思,借助姜家的名望与人脉,收复矩州易如反掌。可这样的收复于我,于昆州何益。”
见众人沉思,他道,“明王有姜氏相助,矩州人才尽入毂中,兵精将广,挥兵北上,何等气势,可兵败之后,明王下狱,矩州仍是矩州,姜家甚至还想吞下剩余矩州军。如此矩州可还算明王封地?名义上属于明王,实际上却是姜家的私地。我虽不才,也不愿效仿明王,借助姜家收复矩州,等同于没有矩州。”
罗子茂躬身道,“殿下志存高远,我等不能及。”
尉戈道,“我知诸位早已习惯名门望族左右朝局,历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先朝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先例,可历朝历代,哪一任先帝甘心如此。”
袁恪出身于门阀,对士族了解甚深,垂头想了一会儿,抬头道,“殿下所言甚是,本朝历任天子都有摒弃门阀的用心,”话锋一转,他严肃道,“可谁也不曾成功过。”
尉戈道:“天子没有成功,原因无他,历代天子从皇子时期就与门阀过从甚密,登基之后左右掣肘才发现门阀之祸,能采取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以阀治阀,扶持起新的门阀对抗旧阀,如此一来,帝王权术平衡,却是治标不治本,士族门阀起起伏伏,无非是换个姓氏而已,更有根深蒂固的势族,掌握了官员选拔的渠道,族人门生遍布朝堂,成为庞然大物,帝王也奈何不得。这才是天子无法根除门阀的祸源。”
众人心头剧震。
罗子茂是寒门弟子,听他如此分析,藏在袖中的手攥成拳,想起年幼求学时,为了看一本书,在权贵家族门口等上几天几夜是常有的事,还经常被奚落嘲笑。生在富贵之家,便是再昏庸无能,都能被举孝廉,评点为上品。寒门出身,努力一生,才华盖世,也只能被朝廷评为下品。
何其不公。
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动,比刚才听见尉戈透露心声更觉得震撼,胸腔仿佛有热流涌荡。
推翻门阀,为寒门争一片天地,才不负本朝有志有才却被门阀拒之门外的读书人。
“王爷,”罗子茂嘴唇动了动,声音显得又些艰难,“若是今日这番话外传,只怕全天下的士族都将视您为仇敌,欲除之而后快。”
尉戈道,“诸君千万守口如瓶,出了这道门,本王可不认这番话的。”
众人不由发笑,厅中紧绷的气氛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