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尹辅仁驱赶着他们到吐蕃军营的时候,他也是反应最淡的那一个,徐回是沉着冷静,杨鸣赞在害怕,只有崔主簿,在路上还拿出怀里的饼,就着山上潺潺流过的溪水,若无其事地吃喝,好像他们被抓时候那种心照不宣的必死决心从来没有过。
徐回还在转动脑筋想着,怎样才能避免这一场灾祸,他死了固然不堪怜,可是阿直在长安要怎么办?
他无法忍受成为大唐的耻辱,他亦无法接受阿直真的在听闻他死讯的时候践诺为他殉葬。
那些真心话,他听听就已足够,这世上从来不缺为情人殉葬的男女,更不缺凄美的爱,哪一个桥段拿出来,都足以感人肺腑,可是他的阿直不该像美而凄的故事一样在世人的心上划过,他越爱她,就越觉得,她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便这世上没了他,她也要好好活。
他死了,就该变成天上的星星,山上的流云,吹过柳林的清风,照抚着她活。
死到临头,他还在兀自绚丽地笑,到底在孤芳自赏些什么,杨鸣赞感到十分匪夷所思,在篱笆围起来的安置俘虏的羊圈里面,他冷汗涔涔低声催促徐回,“徐学士,快点想想办法,我们真的要殉国吗?”
徐回湛湛的眼眸回看他,笃定地跟他说:“倘若能活着回去,可算无功无过,阵前被杀,则意味着出使任务失败,死也死得不光彩。”
“我记得,杨大人出身弘农杨氏,百年的世家,应该比我更知道,有尊严的死对民族,对国家,对自己的家人来说,代表着什么。”
崔主簿在萧瑟的寒风中默默打了一个喷嚏,杨鸣赞犹如惊弓之鸟一般被他惊得瑟缩,他躲闪的眼神在死亡面前不安地四处漂泊着,最后定于虚空中的某一点,瞳孔骤然收缩,像是终于毅然决然地下定了某种决心,接受了必死的命运。
他喃喃道:“那么,我们应该死得其所。”
“怎么样才算死得其所呢?”
徐回提议道:“死之前,我们应该先杀了契钦赞。”
杨鸣赞不可思议地盯住他,“这怎么可能呢?凭我们三人之力,这无疑于痴人说梦。”
徐回转而道:“杀不了契钦赞,就杀尹辅仁,”
“吐蕃的宰相和唐朝的叛臣,总得在我们手中死一个。”
“这样即便我们死了,也能死后封爵,荫庇亲人后代,我们的家人也能永远在大唐有尊严地活着。”
杨鸣赞为他的观念震惊着,数月的相处,他一直以为眼前的徐学士是一个宠辱不惊,淡泊名利的人,然而死亡面前,他却在奢求着世上最世俗的东西。
当真是他看错吗?
徐回浅而空明的眼眸轻眨,撩动着三月的风。
他无限从容地微笑,说了一段其他人听不太懂的话,“听到我死讯的那一刻,她应该会明白我。”
他在心里默想:“她一定要明白,”
“只要她活着,就是我生命的延续。”
“阿直,我不要你为我殉情,我要你活着。”
恰在此时,营外的号角声吹响了。
第51章 洛阳(一)
众人都没有想到, 吐蕃的军营里面会闯进来南诏的兵马,一上来就是一阵格杀,几百个南诏士兵似乎跟这里的吐蕃士兵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那样, 杀完人之后, 抢劫他们的战利品,掳了这里的人口, 将营帐付之一炬,扬长而去。
他们就这样跟着南诏人行过雋州、黎州, 被带到了南诏境内,南诏安置唐朝的平民百姓在边境一带放牧垦荒,对待唐朝的官员、学生却优容有加,此时的南诏正在新任国王异牟寻的带领下寻求改革之道,大唐虽然衰落, 但是汉人历经几千年的文明不衰,周边民族依然仰慕中国之教化。
他们三人跟其他被俘虏的中国官员一起被带回来南诏首都苴咩城,并且在那里受到了非常的礼遇。
徐回博览群书,熟知中国典章制度,精通各民族语言,不需要借助译语人的翻译就可以跟南诏的王子和王佐们进行流利对话, 得到了清平官郑回的特别赏识。
郑回, 本是唐朝人,曾任剑南西泸令, 天宝八年,唐朝攻打云南,唐军败绩,郑回没于南诏,因为精晓儒学, 专擅中原文化,被南诏王拜为“王师”,赐名“郑蛮利”,辅佐南诏三代国王。
异牟寻登基以后,郑回担任“清平官”,辅佐他继续完善南诏的官制,进行了一系列更为深远的汉化改革。
郑回与他一见如故,于当日带徐回拜见南诏国王异牟寻。
这时候,是云南的三月末,苴咩城靠近云南西洱河,河畔种植着大片的雪松、冷杉和翠柏,一丛一丛的芦苇沿着西洱河无尽地蔓延着,仪仗队簇拥着车轿从苍山脚下行过,目光触及之处,能看到许多身着杂彩衣裳的蛮族人,他们的服饰像山上的茶树,底色是绿的,开出来的花是红的,整个民族是花团锦簇的。
郑蛮利问徐回对南诏有什么印象,“我也曾在大唐生活,见过的汉人学生有很多,自认为比起他们,我对汉学的造诣已算广博,今日识卿,更知人外有人,卿的学识,实在不亚于我,”
“卿能告诉我,你眼中的南诏,如今算大国,还是算小国吗?”
徐回微微躬身,对答如流,一针见血:“在吐蕃面前算小国,在周边民族中算大国。”
郑蛮利饶有兴致地说:“在唐朝面前呢?”
徐回道:“不可说。”
郑蛮利微笑示意:“但说无妨。”
徐回道:“只能做属国。”
郑蛮利脸色一变,有些不太好看,南诏虽然一开始不是他的祖国,但是他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无论是首都苴咩城,还是别都善阐城,无论是中央官制,还是地方行政区划,莫不是他带着南诏官员和中国降人,在王的信任和支持下,一手打造的,可以说,南诏是他的心血,故国虽然魂牵梦萦,此生此世,与南诏的缘分更是不可分割,这个中国来的唐使,说的这些话,无疑是在侮辱他。
郑蛮利端正腰背,神情矜傲,以一国之相的气度发问:“卿此言,何解?”
徐回遂跟他讲了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所撰的《汉书》中都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
“在古代的“南中”地区,民族杂盛,人种繁多,生计、聚落、文化差异巨大,而邦国最大,文明最高的,当属‘滇’国。”
“滇国最开始的王,叫做庄蹻,庄蹻本来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名将领,楚威王派他攻打巴蜀,夺取黔中,庄蹻引导楚国军队一直打到滇池,取胜之后就要回师,半路上发现秦国正在攻打楚国,楚军回家的路被秦军拦腰截断,庄蹻于是回到滇地,占据滇池周围方圆千米的土地,在此处建立了古滇国。”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六国都被纳入华夏大一统国家的范畴,楚国自不例外,两汉以来,从汉武帝,到光武帝,再到三国之蜀国,隋朝到大唐,莫不把云南当做华夏的一部分,孜孜经略。”
“是故云南,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云南的祖先,来自华夏之楚国,云南民族,早已变成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而华夏的中心是黄河,是中原,中原是大河文明的代表,大唐占据中原,百年屹立不倒,今日虽然有短暂的衰落,却也依然是周边民族当之无愧的表率。”
徐回朝着中原的方向躬身参拜,以示对祖国的仰慕,“所以无论今日的南诏在国力上孰强孰弱,但从历史渊源和立国基础来说,它永远都是唐朝的属国。”
他一番措辞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犀利而不失风度,真不愧是一个可以代表大唐的使者,郑蛮利闻言大笑,抚着他的手说:“大唐有卿这样的人,才能如此具备号召力,有卿,才是当之无愧的百年屹立不倒。”
徐回谦卑地回应:“大人谬赞,其实大人心里也跟我有一样的看法,不是吗?”
郑蛮利眼角精光闪现,对他愈发欣赏,但是他还是想听一听他会怎么说。
郑蛮利示意他说下去,徐回不卑不亢,接下来的话更是直中要害。
“南诏跟吐蕃结盟的二十年,吐蕃向南诏索取高额赋税,连年强征南诏兵马,压迫南诏百姓,逼迫南诏士兵为了吐蕃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唐吐战场上,遍布着南诏各民族的皑皑白骨,南诏下自士兵黎民,上至将领王佐,一定对吐蕃恨之入骨。不然,就不会有雅州的南诏骑兵冲进吐蕃军营,不顾一切屠杀吐蕃人泄愤的事件发生,这些,大人应该比我更清楚。”
徐回还在转动脑筋想着,怎样才能避免这一场灾祸,他死了固然不堪怜,可是阿直在长安要怎么办?
他无法忍受成为大唐的耻辱,他亦无法接受阿直真的在听闻他死讯的时候践诺为他殉葬。
那些真心话,他听听就已足够,这世上从来不缺为情人殉葬的男女,更不缺凄美的爱,哪一个桥段拿出来,都足以感人肺腑,可是他的阿直不该像美而凄的故事一样在世人的心上划过,他越爱她,就越觉得,她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便这世上没了他,她也要好好活。
他死了,就该变成天上的星星,山上的流云,吹过柳林的清风,照抚着她活。
死到临头,他还在兀自绚丽地笑,到底在孤芳自赏些什么,杨鸣赞感到十分匪夷所思,在篱笆围起来的安置俘虏的羊圈里面,他冷汗涔涔低声催促徐回,“徐学士,快点想想办法,我们真的要殉国吗?”
徐回湛湛的眼眸回看他,笃定地跟他说:“倘若能活着回去,可算无功无过,阵前被杀,则意味着出使任务失败,死也死得不光彩。”
“我记得,杨大人出身弘农杨氏,百年的世家,应该比我更知道,有尊严的死对民族,对国家,对自己的家人来说,代表着什么。”
崔主簿在萧瑟的寒风中默默打了一个喷嚏,杨鸣赞犹如惊弓之鸟一般被他惊得瑟缩,他躲闪的眼神在死亡面前不安地四处漂泊着,最后定于虚空中的某一点,瞳孔骤然收缩,像是终于毅然决然地下定了某种决心,接受了必死的命运。
他喃喃道:“那么,我们应该死得其所。”
“怎么样才算死得其所呢?”
徐回提议道:“死之前,我们应该先杀了契钦赞。”
杨鸣赞不可思议地盯住他,“这怎么可能呢?凭我们三人之力,这无疑于痴人说梦。”
徐回转而道:“杀不了契钦赞,就杀尹辅仁,”
“吐蕃的宰相和唐朝的叛臣,总得在我们手中死一个。”
“这样即便我们死了,也能死后封爵,荫庇亲人后代,我们的家人也能永远在大唐有尊严地活着。”
杨鸣赞为他的观念震惊着,数月的相处,他一直以为眼前的徐学士是一个宠辱不惊,淡泊名利的人,然而死亡面前,他却在奢求着世上最世俗的东西。
当真是他看错吗?
徐回浅而空明的眼眸轻眨,撩动着三月的风。
他无限从容地微笑,说了一段其他人听不太懂的话,“听到我死讯的那一刻,她应该会明白我。”
他在心里默想:“她一定要明白,”
“只要她活着,就是我生命的延续。”
“阿直,我不要你为我殉情,我要你活着。”
恰在此时,营外的号角声吹响了。
第51章 洛阳(一)
众人都没有想到, 吐蕃的军营里面会闯进来南诏的兵马,一上来就是一阵格杀,几百个南诏士兵似乎跟这里的吐蕃士兵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那样, 杀完人之后, 抢劫他们的战利品,掳了这里的人口, 将营帐付之一炬,扬长而去。
他们就这样跟着南诏人行过雋州、黎州, 被带到了南诏境内,南诏安置唐朝的平民百姓在边境一带放牧垦荒,对待唐朝的官员、学生却优容有加,此时的南诏正在新任国王异牟寻的带领下寻求改革之道,大唐虽然衰落, 但是汉人历经几千年的文明不衰,周边民族依然仰慕中国之教化。
他们三人跟其他被俘虏的中国官员一起被带回来南诏首都苴咩城,并且在那里受到了非常的礼遇。
徐回博览群书,熟知中国典章制度,精通各民族语言,不需要借助译语人的翻译就可以跟南诏的王子和王佐们进行流利对话, 得到了清平官郑回的特别赏识。
郑回, 本是唐朝人,曾任剑南西泸令, 天宝八年,唐朝攻打云南,唐军败绩,郑回没于南诏,因为精晓儒学, 专擅中原文化,被南诏王拜为“王师”,赐名“郑蛮利”,辅佐南诏三代国王。
异牟寻登基以后,郑回担任“清平官”,辅佐他继续完善南诏的官制,进行了一系列更为深远的汉化改革。
郑回与他一见如故,于当日带徐回拜见南诏国王异牟寻。
这时候,是云南的三月末,苴咩城靠近云南西洱河,河畔种植着大片的雪松、冷杉和翠柏,一丛一丛的芦苇沿着西洱河无尽地蔓延着,仪仗队簇拥着车轿从苍山脚下行过,目光触及之处,能看到许多身着杂彩衣裳的蛮族人,他们的服饰像山上的茶树,底色是绿的,开出来的花是红的,整个民族是花团锦簇的。
郑蛮利问徐回对南诏有什么印象,“我也曾在大唐生活,见过的汉人学生有很多,自认为比起他们,我对汉学的造诣已算广博,今日识卿,更知人外有人,卿的学识,实在不亚于我,”
“卿能告诉我,你眼中的南诏,如今算大国,还是算小国吗?”
徐回微微躬身,对答如流,一针见血:“在吐蕃面前算小国,在周边民族中算大国。”
郑蛮利饶有兴致地说:“在唐朝面前呢?”
徐回道:“不可说。”
郑蛮利微笑示意:“但说无妨。”
徐回道:“只能做属国。”
郑蛮利脸色一变,有些不太好看,南诏虽然一开始不是他的祖国,但是他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无论是首都苴咩城,还是别都善阐城,无论是中央官制,还是地方行政区划,莫不是他带着南诏官员和中国降人,在王的信任和支持下,一手打造的,可以说,南诏是他的心血,故国虽然魂牵梦萦,此生此世,与南诏的缘分更是不可分割,这个中国来的唐使,说的这些话,无疑是在侮辱他。
郑蛮利端正腰背,神情矜傲,以一国之相的气度发问:“卿此言,何解?”
徐回遂跟他讲了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所撰的《汉书》中都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
“在古代的“南中”地区,民族杂盛,人种繁多,生计、聚落、文化差异巨大,而邦国最大,文明最高的,当属‘滇’国。”
“滇国最开始的王,叫做庄蹻,庄蹻本来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名将领,楚威王派他攻打巴蜀,夺取黔中,庄蹻引导楚国军队一直打到滇池,取胜之后就要回师,半路上发现秦国正在攻打楚国,楚军回家的路被秦军拦腰截断,庄蹻于是回到滇地,占据滇池周围方圆千米的土地,在此处建立了古滇国。”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六国都被纳入华夏大一统国家的范畴,楚国自不例外,两汉以来,从汉武帝,到光武帝,再到三国之蜀国,隋朝到大唐,莫不把云南当做华夏的一部分,孜孜经略。”
“是故云南,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云南的祖先,来自华夏之楚国,云南民族,早已变成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而华夏的中心是黄河,是中原,中原是大河文明的代表,大唐占据中原,百年屹立不倒,今日虽然有短暂的衰落,却也依然是周边民族当之无愧的表率。”
徐回朝着中原的方向躬身参拜,以示对祖国的仰慕,“所以无论今日的南诏在国力上孰强孰弱,但从历史渊源和立国基础来说,它永远都是唐朝的属国。”
他一番措辞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犀利而不失风度,真不愧是一个可以代表大唐的使者,郑蛮利闻言大笑,抚着他的手说:“大唐有卿这样的人,才能如此具备号召力,有卿,才是当之无愧的百年屹立不倒。”
徐回谦卑地回应:“大人谬赞,其实大人心里也跟我有一样的看法,不是吗?”
郑蛮利眼角精光闪现,对他愈发欣赏,但是他还是想听一听他会怎么说。
郑蛮利示意他说下去,徐回不卑不亢,接下来的话更是直中要害。
“南诏跟吐蕃结盟的二十年,吐蕃向南诏索取高额赋税,连年强征南诏兵马,压迫南诏百姓,逼迫南诏士兵为了吐蕃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唐吐战场上,遍布着南诏各民族的皑皑白骨,南诏下自士兵黎民,上至将领王佐,一定对吐蕃恨之入骨。不然,就不会有雅州的南诏骑兵冲进吐蕃军营,不顾一切屠杀吐蕃人泄愤的事件发生,这些,大人应该比我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