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所幸她的画儿都由阿珣亲自裱褙。
无所不能的阿珣不仅会裱画还教了她不少常识。
仔细一想,她还从未操过裱褙的心,也从未体验过普通画师的“疾苦”。
“不愧是状元郎的娘子,连裱褙的银子都能省下。”袁大人嗑着瓜子,顺道给黄时雨上了一堂课,三分画,七分裱,裱画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随手而毙。
每个大画师的传世佳作背后必定有一位匠心独运的大裱画师。
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但一副好的作品,裱画师的功劳远大于大画师。
为世人铭记与颂扬的却是大画师。
唯有大画师自己才懂裱画师有多重要。
一副名画遇不到好的裱画师,至少失色三成,早晚湮灭于时光长河。
但一副普通的画,在裱画师手里可以增色七成。
当画师得遇好的裱画师,恰如伯牙遇子期。
袁艺学啧啧道:“小闻大人便是这世上最好的裱画师,你寻个机会求他为你裱褙一副。”
机会渺茫,渺茫也值得一试,万一成功了呢!
黄时雨纳罕道:“他不是大画师吗?据说水平丝毫不啻于闻大人,因掌骁影卫才未能画考。”
“是啊,他是大画师,但谁也没规定大画师就不能是裱画师……”袁大人没想到黄时雨如此孤陋寡闻,“有无可能小闻大人两者兼备!”
她拍了下大腿,“天老爷,你不会以为他单靠画艺赢得天下画师臣服神往的吧?”
文人相轻,画师也相轻的,单纯为大画师,画道诸多才子怎可能一心敬仰他!
“你不知有多少大画师不远万里进京拜访,唯求小闻大人裱褙一副,此生足矣。”袁大人语重心长道,“求他裱画的比求画的心更切。”
能得他亲手裱褙润色,想不出名都难。
“裱画工艺繁琐,没个三五年出不了师,出师也不代表精通,‘会’与‘精’之间差之千里,但‘会’总比一点不会强。毕竟世间能有几人样样精通的,大部分人把一件事做到精已是了不起。”
时下同时兼顾大画师与大裱画师不出三人,其中小闻大人与陆宴最为出名。
然而陆宴仅裱褙自己的画,不提也罢。
说起陆宴,黄时雨少不得心虚,支支吾吾应着,袁艺学兀自滔滔不绝。
黄时雨是一根筋,痴儿似的埋首画道,又有简珣裱褙,竟忽略了装裱的重要性。
考虑到相辅相成的关系,她下定决心重视起来,举凡有空就去书房跟着阿珣学习,将来按自己的喜好与审美妥善处置自己的心血。
谓之敝帚自珍。
裱画本身的意义就是为了丹青的长久留存与鉴赏。
黄时雨觉得小闻大人与陆宴那样的才算一个完整的大画师。
而她,也要成为同样的人。
豪情壮志立起来轻松,做起来难。
光是涂个浆糊手腕子已是不大听使唤,呈现的效果明显粗拙,与裱画司的放一起,宛如东施效颦。
黄时雨傻了眼。
再不敢事事依赖简珣。
习惯他兜底,她活的益发麻木了。
再说那裱画司,多为年近四旬的大汉,平时走得又是另一处入口,可以说一层的人不持令牌通过看守,压根见不到他们,而黄时雨一个年轻的小妇人总不好跑去另一个入口守株待兔,总结下来——纵然守着天底下顶厉害的一群同僚,依旧沾不到半分光。
袁艺学好心劝道:“别痴心妄想了,这是吃饭的手艺,家族传承,关门弟子都不定学得到,你随便凑过去小心被人用笤帚轰出去。”
“多谢大人提醒。”黄时雨登时歇下了那点跃跃欲试的心思。
“你有简翰林,小夫妻俩,一个画师一个裱画师,多契合呀!”袁艺学道。
黄时雨不置可否。
求不到“精”还可以求“通”。
黄时雨换了个方向,先做一个名通晓裱褙的画师。
旬假的前一日,也就是三月廿一,宫城忽然来特使传召。
原来昔年德妃亲手绘过一副《立夏百子图》。
眼见立夏临近,娘娘想起旧作,特命宫人来取,不意无功而返。
德妃勃然大怒。
目下这位白脸内侍携着德妃娘娘的怒意而来,板着脸道:“怎么其他名家的画作都好好的,偏咱们娘娘的保管不善?”
袁大人后背冒出一层薄汗,作个揖解释道:“依下官愚见,并非藏画楼玩忽职守,实在是种种因由相互作用而致。画轴受潮与当年装裱的裱画师以及材质息息相关,据说这幅画是在苏塘梅雨季完成,时隔九年,难免有个闪失,还请娘娘宽宥几日,裱画司已经放在了首要位置修缮。”
这事儿本身不算大事,甚至连中等都算不上。
谁知德妃娘娘流年不利,处处不顺心,昨儿侍寝还被梅妃截了胡,面子事小失宠事大,哪怕皇帝一早就赏了她最喜欢的金丝燕窝羹,这口堵噎之气亦无法平息。
倒霉催的袁艺学整好撞上来,成了德妃娘娘的宣泄口。
白脸内侍冷笑一声,“大人说的这些咱家哪里听得懂,请吧,劳烦您进宫亲自向娘娘解释。”
袁艺学深感大祸临头。
作为一名才调过来两日的小画员,这事明显与黄时雨没干系,可谁让她是袁艺学的辅从官,被白脸内侍一并带走了。
沿着内苑东墙的甬道一路往北,袁艺学的脸变得比白脸内侍还白。
她想叮嘱黄时雨两句,余光瞥见身边冷若冰霜的宫人,无奈地抿紧了嘴角。
白脸内侍成功捕捉两名“出气筒”,忙忙送往晔明宫御花园以供德妃作筏子,说来也巧,在半道上遇见了回宫复命的肃王。
比周围人足足高出一截的肃王腿长步子快,眨眼追上白脸内侍一行人。
白脸内侍寒冰似的脸霎时开出了花儿,堆满笑意,深深作个揖,“小的顺喜给殿下问安。”
“殿下金安。”
四下也都跟着作揖问安。
肃王一身宝蓝的杭绸道袍外罩珍珠白半袖搭护,腰间系着双色丝绦,洁白的交领与瓷白的脸颊熠熠发光。
白脸内侍飞快瞄了一眼就垂下头,俊美的殿下心肠可不一定软。
肃王的脚步戛然顿住。
顺喜心道往常断不会多瞧奴才一眼的肃王莫不是要与他攀谈?
实在不是肃王高冷,而是宫人众多,随便一个问安,他就停下岂不累死。
韩意淮凝视了黄时雨片刻,她正惶惶然望过来,他挑眉笑了,她一怔,连忙垂首假作不知。
“你是哪个宫的?”韩意淮问。
顺喜慌忙弓着腰答:“回殿下,小的是怡德殿德妃跟前的,今儿奉命召了两名画署当值的觐见娘娘。”
皇帝的女人,寻常人自然插不了手。
想到德妃大名之盛,韩意淮轻笑了一声,“顺喜是吧,好生伺候着。”
肃王留下没头没尾一句话,继续朝右银台门而去,在他身后,随行侍从中一位脸熟的内侍忽然朝顺喜笑了笑,“今儿天气这么好,画署的女官又这般可人讨喜,莫要娘娘动了肝火。”
白脸内侍顺喜心里头一个踉跄,咯噔作响,举目瞅瞅肃王,又回头瞅瞅画署的两个娘们,哪个讨喜?
其实讨不讨喜不重要,重要的是肃王记住他了。
肃王闲着没事儿记一个内侍的名做什么呢……
自然是为了方便找到他。
无缘无故找个内侍定不是好事。
那么,肃王是在威胁他。
顺喜以袖抹了把额角的汗,再次瞄一眼黄时雨,稳了稳心神,尖嗓子有气无力道:“走吧。”
众人重新出发。
御花园春光灿灿,德妃丧眉搭眼的。
约好同赏海棠的皇帝再次失约。
独留她来此孤坐,宛如一个笑话。
她是宫里最得宠的女人,也习惯了皇帝如珠似玉的疼宠,哪里经受过一点风雨,侍寝被截像是一记重锤砸在她脑袋。
全无防备。
而她,似乎还无法适应恩宠日渐稀薄的生活。
新来的梅妃,家世容貌年纪无一不甩她两条街,德妃升起了前所未有的惶恐。
夹杂着炽热、不甘、愤怒的惶恐在目睹黄时雨时达到了顶峰,险些没控制住失态。
同样鲜花嫩蕊的年纪,娇滴滴的眉眼,红嫣嫣的樱唇,勾魂夺魄,甚至软糯的少女声音都差不多。
德妃凝窒住。
“娘娘……”心腹轻柔呼唤。
德妃乱成一团麻的思绪堪堪才被心腹拽回,她捺下火气,冷眼目视画署女官问安。
心腹为娘娘发声:“袁大人身边又换了人?”
袁艺学垂眸道:“是才来两日的画员,姓黄名时雨。”
才来的,与画作受潮全无干系。
德妃从鼻腔发出一声冷哼。
无所不能的阿珣不仅会裱画还教了她不少常识。
仔细一想,她还从未操过裱褙的心,也从未体验过普通画师的“疾苦”。
“不愧是状元郎的娘子,连裱褙的银子都能省下。”袁大人嗑着瓜子,顺道给黄时雨上了一堂课,三分画,七分裱,裱画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随手而毙。
每个大画师的传世佳作背后必定有一位匠心独运的大裱画师。
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但一副好的作品,裱画师的功劳远大于大画师。
为世人铭记与颂扬的却是大画师。
唯有大画师自己才懂裱画师有多重要。
一副名画遇不到好的裱画师,至少失色三成,早晚湮灭于时光长河。
但一副普通的画,在裱画师手里可以增色七成。
当画师得遇好的裱画师,恰如伯牙遇子期。
袁艺学啧啧道:“小闻大人便是这世上最好的裱画师,你寻个机会求他为你裱褙一副。”
机会渺茫,渺茫也值得一试,万一成功了呢!
黄时雨纳罕道:“他不是大画师吗?据说水平丝毫不啻于闻大人,因掌骁影卫才未能画考。”
“是啊,他是大画师,但谁也没规定大画师就不能是裱画师……”袁大人没想到黄时雨如此孤陋寡闻,“有无可能小闻大人两者兼备!”
她拍了下大腿,“天老爷,你不会以为他单靠画艺赢得天下画师臣服神往的吧?”
文人相轻,画师也相轻的,单纯为大画师,画道诸多才子怎可能一心敬仰他!
“你不知有多少大画师不远万里进京拜访,唯求小闻大人裱褙一副,此生足矣。”袁大人语重心长道,“求他裱画的比求画的心更切。”
能得他亲手裱褙润色,想不出名都难。
“裱画工艺繁琐,没个三五年出不了师,出师也不代表精通,‘会’与‘精’之间差之千里,但‘会’总比一点不会强。毕竟世间能有几人样样精通的,大部分人把一件事做到精已是了不起。”
时下同时兼顾大画师与大裱画师不出三人,其中小闻大人与陆宴最为出名。
然而陆宴仅裱褙自己的画,不提也罢。
说起陆宴,黄时雨少不得心虚,支支吾吾应着,袁艺学兀自滔滔不绝。
黄时雨是一根筋,痴儿似的埋首画道,又有简珣裱褙,竟忽略了装裱的重要性。
考虑到相辅相成的关系,她下定决心重视起来,举凡有空就去书房跟着阿珣学习,将来按自己的喜好与审美妥善处置自己的心血。
谓之敝帚自珍。
裱画本身的意义就是为了丹青的长久留存与鉴赏。
黄时雨觉得小闻大人与陆宴那样的才算一个完整的大画师。
而她,也要成为同样的人。
豪情壮志立起来轻松,做起来难。
光是涂个浆糊手腕子已是不大听使唤,呈现的效果明显粗拙,与裱画司的放一起,宛如东施效颦。
黄时雨傻了眼。
再不敢事事依赖简珣。
习惯他兜底,她活的益发麻木了。
再说那裱画司,多为年近四旬的大汉,平时走得又是另一处入口,可以说一层的人不持令牌通过看守,压根见不到他们,而黄时雨一个年轻的小妇人总不好跑去另一个入口守株待兔,总结下来——纵然守着天底下顶厉害的一群同僚,依旧沾不到半分光。
袁艺学好心劝道:“别痴心妄想了,这是吃饭的手艺,家族传承,关门弟子都不定学得到,你随便凑过去小心被人用笤帚轰出去。”
“多谢大人提醒。”黄时雨登时歇下了那点跃跃欲试的心思。
“你有简翰林,小夫妻俩,一个画师一个裱画师,多契合呀!”袁艺学道。
黄时雨不置可否。
求不到“精”还可以求“通”。
黄时雨换了个方向,先做一个名通晓裱褙的画师。
旬假的前一日,也就是三月廿一,宫城忽然来特使传召。
原来昔年德妃亲手绘过一副《立夏百子图》。
眼见立夏临近,娘娘想起旧作,特命宫人来取,不意无功而返。
德妃勃然大怒。
目下这位白脸内侍携着德妃娘娘的怒意而来,板着脸道:“怎么其他名家的画作都好好的,偏咱们娘娘的保管不善?”
袁大人后背冒出一层薄汗,作个揖解释道:“依下官愚见,并非藏画楼玩忽职守,实在是种种因由相互作用而致。画轴受潮与当年装裱的裱画师以及材质息息相关,据说这幅画是在苏塘梅雨季完成,时隔九年,难免有个闪失,还请娘娘宽宥几日,裱画司已经放在了首要位置修缮。”
这事儿本身不算大事,甚至连中等都算不上。
谁知德妃娘娘流年不利,处处不顺心,昨儿侍寝还被梅妃截了胡,面子事小失宠事大,哪怕皇帝一早就赏了她最喜欢的金丝燕窝羹,这口堵噎之气亦无法平息。
倒霉催的袁艺学整好撞上来,成了德妃娘娘的宣泄口。
白脸内侍冷笑一声,“大人说的这些咱家哪里听得懂,请吧,劳烦您进宫亲自向娘娘解释。”
袁艺学深感大祸临头。
作为一名才调过来两日的小画员,这事明显与黄时雨没干系,可谁让她是袁艺学的辅从官,被白脸内侍一并带走了。
沿着内苑东墙的甬道一路往北,袁艺学的脸变得比白脸内侍还白。
她想叮嘱黄时雨两句,余光瞥见身边冷若冰霜的宫人,无奈地抿紧了嘴角。
白脸内侍成功捕捉两名“出气筒”,忙忙送往晔明宫御花园以供德妃作筏子,说来也巧,在半道上遇见了回宫复命的肃王。
比周围人足足高出一截的肃王腿长步子快,眨眼追上白脸内侍一行人。
白脸内侍寒冰似的脸霎时开出了花儿,堆满笑意,深深作个揖,“小的顺喜给殿下问安。”
“殿下金安。”
四下也都跟着作揖问安。
肃王一身宝蓝的杭绸道袍外罩珍珠白半袖搭护,腰间系着双色丝绦,洁白的交领与瓷白的脸颊熠熠发光。
白脸内侍飞快瞄了一眼就垂下头,俊美的殿下心肠可不一定软。
肃王的脚步戛然顿住。
顺喜心道往常断不会多瞧奴才一眼的肃王莫不是要与他攀谈?
实在不是肃王高冷,而是宫人众多,随便一个问安,他就停下岂不累死。
韩意淮凝视了黄时雨片刻,她正惶惶然望过来,他挑眉笑了,她一怔,连忙垂首假作不知。
“你是哪个宫的?”韩意淮问。
顺喜慌忙弓着腰答:“回殿下,小的是怡德殿德妃跟前的,今儿奉命召了两名画署当值的觐见娘娘。”
皇帝的女人,寻常人自然插不了手。
想到德妃大名之盛,韩意淮轻笑了一声,“顺喜是吧,好生伺候着。”
肃王留下没头没尾一句话,继续朝右银台门而去,在他身后,随行侍从中一位脸熟的内侍忽然朝顺喜笑了笑,“今儿天气这么好,画署的女官又这般可人讨喜,莫要娘娘动了肝火。”
白脸内侍顺喜心里头一个踉跄,咯噔作响,举目瞅瞅肃王,又回头瞅瞅画署的两个娘们,哪个讨喜?
其实讨不讨喜不重要,重要的是肃王记住他了。
肃王闲着没事儿记一个内侍的名做什么呢……
自然是为了方便找到他。
无缘无故找个内侍定不是好事。
那么,肃王是在威胁他。
顺喜以袖抹了把额角的汗,再次瞄一眼黄时雨,稳了稳心神,尖嗓子有气无力道:“走吧。”
众人重新出发。
御花园春光灿灿,德妃丧眉搭眼的。
约好同赏海棠的皇帝再次失约。
独留她来此孤坐,宛如一个笑话。
她是宫里最得宠的女人,也习惯了皇帝如珠似玉的疼宠,哪里经受过一点风雨,侍寝被截像是一记重锤砸在她脑袋。
全无防备。
而她,似乎还无法适应恩宠日渐稀薄的生活。
新来的梅妃,家世容貌年纪无一不甩她两条街,德妃升起了前所未有的惶恐。
夹杂着炽热、不甘、愤怒的惶恐在目睹黄时雨时达到了顶峰,险些没控制住失态。
同样鲜花嫩蕊的年纪,娇滴滴的眉眼,红嫣嫣的樱唇,勾魂夺魄,甚至软糯的少女声音都差不多。
德妃凝窒住。
“娘娘……”心腹轻柔呼唤。
德妃乱成一团麻的思绪堪堪才被心腹拽回,她捺下火气,冷眼目视画署女官问安。
心腹为娘娘发声:“袁大人身边又换了人?”
袁艺学垂眸道:“是才来两日的画员,姓黄名时雨。”
才来的,与画作受潮全无干系。
德妃从鼻腔发出一声冷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