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争执许久,林胥捋了捋胡须,余光瞥了一眼李淮仪的脸色,娓娓道来:“是而如今,派淮西各路各自分些兵力前去是为目前来说最优的解法。”
不知是谁在底下嘀咕了一句“长公主三万兵力无动于衷,又怎么算”,被座上的太子盯了一眼,一瞬间又赶紧收声,没再敢多嘴。
众人心照不宣地没有再提,对于朝廷来说,长公主的这三万兵力就是根点着了的炮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开,虽然没人敢说,却都在背地里忌惮着,时刻都想关注着长公主会拿这三万兵力做什么事。
提了这一嘴,大臣里有人忽然提起:“前几日长公主殿下还未离开时,说西南还有徐将军的旧部起了义军,西南到底也是商王老巢,若能与义军前后夹击,对于襄阳战况又是否会好些?”
好不容易有个孤悬在外的愿意起兵反抗,但偏偏其中还有这些年备受诟病,臭名远扬的西巫势力在内,引得几个老臣都皱着眉,对着这人提起的一点罗列了一大串弊端,最后还是暂且揭过,以太子派几百亲兵前去探查为终。
“枢密院的意思呢?”李淮仪盯着舆图,问道。
“臣等觉得,右相的意思正好,而今京都不能缺少武将镇守,以荆湖南路以北兵力迎战,也正好。”
李淮仪眼睛虚虚睁着,目光没有放在任何一位臣子身上,只是盯着舆图那个用朱笔标红的地方——襄阳。
“那便按右相的意思来吧,叫中书拟旨去吧。”
晨间的议事就这样结束,拜别过太子,一屋子的臣子们相互结伴、单个独行地离开了政事堂。
独林胥还留下,整了整衣袖,手中又摸出来一叠文书。
“右仆射还有什么事情要参?”看了眼他手里的东西,李淮仪问道。
“殿下,泉州巡检……”林胥应了一声,躬身便要答话,门口却忽然走进来个内侍叉手通报。
“殿下,大理寺寺正杜含杜大人求见。”
挑了挑眉,李淮仪歉然看了一眼林胥,道:“让她进来吧。”
“右仆射方才说什么?泉州巡检如何了?”
“哦,”愣神刹那的林胥回过神来,应了一声,又将手中书册递了上去,“臣年初应陛下旨意巡临海四路,细查过,当地江湖门派剑道有许多不和朝规,私炼兵器,而今证据收全,方才交给殿下过目,请您评断……”
他话音刚落,杜含便从屋外走进,手里同样也捧着几个厚厚的书册,神情严肃。
没来由地,林胥眉心抖了抖,心口莫名生起一股怪异的感觉。
“杜大人,可是卷宗之事有眉目了?”
杜含目不斜视,规规矩矩将东西呈给一旁的内侍:“大理寺去岁卷宗悉数核查完毕,共检出六百二十一份错判卷宗,已各自打回各路司理院重审。”
“嗯,这些日子辛苦你们了。”
“臣等该做的,”杜含没什么感情地客套了一句,“卷宗里,有关桑盼的案卷整理出十多份,悉数交由少卿他们复审了。”
林胥眯了眯眼,笑呵呵地道:“杜大人新官上任,真是使不完的精力,我终究是老了。”
他笑得和善,俨然一个关爱小辈的长辈模样,让人怎么想,都想不到多日前,这人还联合右寺正背地里阴了自己一把。
杜含依旧没什么表情,也没有述职被打断的不悦,只是敷衍地答:*“臣子本分,谈不得什么。”
李淮仪摆摆手:“还有吗?”
“有。”杜含道,“先帝在时,为调查太医院沈阔构陷顾太医一事,特批重开桑盼滑胎旧案,此事由于大理寺改组、桑氏兵变搁置已久,前些日子殿下准允继续查,而今终于有了写眉目。”
一概不显山露水,喜怒不形于色的林胥听到这里,唇边的呼吸轻轻一颤,他转头看了眼杜含,袖袍之下的手不适地活动了一下。
“哦?”李淮仪挑眉,“细细说来吧。”
杜含便依着无意找到云纵旧医案的事情,如实说来,致使桑盼滑胎的并非当年姜修媛因妒恨下得鸩毒,而是源来西巫的蛊虫。
不等李淮仪说话,林胥抖了抖胡须,笑道:“云纵乃是罪囚,他医案中的东西便能全然相信了吗?”
这回,杜含终于转头看向他,说话时,也连着将他上一次联合这寺正整自己的那份算了进去:“那右仆射以为,什么东西才可做凭证?”
李淮仪抿了抿唇,坐在轮椅上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看着杜含说话。
“若当年的云纵真因此蒙冤,致使举家身亡,家宅亡于火海,这笔帐又当怎么算呢?大理寺行事公正,一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是而才有年年校对卷宗重审的事情,右仆射大人话说得轻而巧,却不知其中有多少人因此家破人亡。”
“圣贤有云……”
眼见她还要继续,李淮仪忙摆手,道:“好了,杜大人,想来右仆射也是无心之过。”
林胥屏着一口气,皮笑肉不笑地扯了扯嘴角的皮肤,冷冷地看了杜含一眼。
“抱歉,臣失态了。”
“依你之见,是要如何?”轻咳了一声,李淮仪继续问。
“这也是臣今日来求见殿下的原因。”杜含躬身,叉手,“桑氏犯下逐条罪孽,问斩之日仍未定下,是而臣请待此事查完,再断何日处置桑氏,以还常人清白,正大豊之国法。”
话毕,她又郑重地弯腰,摆明了坚定的态度。
林胥眼球忽然有些刺痛,他眨了眨眼,片刻后,才猛地发现,李淮仪正在看着自己。
“杜大人赤诚一片,为官者,有这份赤子之心,国祚才能运转,保国运长虹啊。”只是飞快一眼,李淮仪便收回了目光,意味深长地说道,“不是很难的要求,准了。”
杜含连忙道谢。
林胥人精一个,又怎会听不出李淮仪话里有话?他顺着李淮仪的话说了几句,侧身目送着杜含离开。
“右仆射所说之事,先放在这里吧。”李淮仪点了点桌子,“毕竟如今两边皆有战事,腾出空处理这些,还需我认真想想。”
“是,老臣明白。”
“而今阿姐也不在,我也确实……”
后面说了几句,林胥也没有什么耐心听下去了,他干涩地眨了眨眼,终于等到李淮仪放人。
前脚他刚离开,不过片刻后,一道身影便从后门进入。
脚步声引得内侍一惊,却见李淮仪摆手,示意他不用大惊小怪。
“怜姨。”他向后仰了仰,余光里,有个人从屏风后走了出来。
“上次我托您做得事情,做得怎么样了?”
“都在此处了。”
语罢,只见长孙怜摸出来几道劄子,放在桌上:“几日前便有各路传报,江湖上诸多势力不认朝廷兵符,只认龙门金令,已经惹来诸多微词,但一部分劄子,多在中书便被拦了下来,尽力搜集了,只有这些。”
随意翻开一道劄子,李淮仪面无表情,眸光阴冷:“他林胥果然有几分本事,我从前那么暗示他,怎就不见他多收敛几分呢?”
他看着若有所思,可心中,却似乎早已有了决断。
“你要怎么做?”
“大豊经不起再养一只虎豹为患了。”李淮仪合上劄子,“暂且将这些秘送去台谏存下。”
虎豹行于路,即使不发难,也足以惹来路人的忌惮。
左相倒台后,在这场政斗中赢得胜利的快感还未怎样席卷林胥,紧接着,太子不冷不热的态度就彻底将他一盆凉水浇醒了。
为了制衡他的新势力势必很快便要出现,在此之前,虽要收敛锋芒,却也要神不知鬼不觉地稳固现下积攒下来的基础。人人都会辱骂不知君臣,一概扩大自己势力的权臣,而人人都又向往成为权臣,从前林胥对这句话嗤之以鼻,而今却明白了。
政事堂内,不需他再看桑厝的脸色,也不必再看着本应呈自己意见的事情被人拿去请教左相,所有人对他尊敬百倍,上下朝野之中,谁见了他,不会俯身拜一句“右仆射”?
林家没落三代,终于在他手中中兴起来,多少旁系小辈都以他为榜样,从前看不起他的亲戚、朋友,而今哪个不腆着脸求他办事,谁敢说他如今是失败的,谁又能想到,少时离家后,闯荡至今,已经成了这个地步?
尽管这一路来得并不容易,血迹与污垢充斥在来时路上,至今夫妻淡薄,儿女寡联,他也仍旧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数十余年前,他跪在宋家府门前,恳请借银,拜入大儒门下修习。
人心不足,贪欲能被隐藏,却绝不会凭空消失。
林胥那平日从不喜形于色的面容之下,对于权力的渴望又已经到了何种程度,而今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困扰了两代皇帝近乎一生的门阀倒下,自然绝不会允许第二个门阀再次出现。
“帮完你这一回,我便要离京了。”听着李淮仪说完,长孙怜摩挲了一番手中的劄子,轻声道。
不知是谁在底下嘀咕了一句“长公主三万兵力无动于衷,又怎么算”,被座上的太子盯了一眼,一瞬间又赶紧收声,没再敢多嘴。
众人心照不宣地没有再提,对于朝廷来说,长公主的这三万兵力就是根点着了的炮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开,虽然没人敢说,却都在背地里忌惮着,时刻都想关注着长公主会拿这三万兵力做什么事。
提了这一嘴,大臣里有人忽然提起:“前几日长公主殿下还未离开时,说西南还有徐将军的旧部起了义军,西南到底也是商王老巢,若能与义军前后夹击,对于襄阳战况又是否会好些?”
好不容易有个孤悬在外的愿意起兵反抗,但偏偏其中还有这些年备受诟病,臭名远扬的西巫势力在内,引得几个老臣都皱着眉,对着这人提起的一点罗列了一大串弊端,最后还是暂且揭过,以太子派几百亲兵前去探查为终。
“枢密院的意思呢?”李淮仪盯着舆图,问道。
“臣等觉得,右相的意思正好,而今京都不能缺少武将镇守,以荆湖南路以北兵力迎战,也正好。”
李淮仪眼睛虚虚睁着,目光没有放在任何一位臣子身上,只是盯着舆图那个用朱笔标红的地方——襄阳。
“那便按右相的意思来吧,叫中书拟旨去吧。”
晨间的议事就这样结束,拜别过太子,一屋子的臣子们相互结伴、单个独行地离开了政事堂。
独林胥还留下,整了整衣袖,手中又摸出来一叠文书。
“右仆射还有什么事情要参?”看了眼他手里的东西,李淮仪问道。
“殿下,泉州巡检……”林胥应了一声,躬身便要答话,门口却忽然走进来个内侍叉手通报。
“殿下,大理寺寺正杜含杜大人求见。”
挑了挑眉,李淮仪歉然看了一眼林胥,道:“让她进来吧。”
“右仆射方才说什么?泉州巡检如何了?”
“哦,”愣神刹那的林胥回过神来,应了一声,又将手中书册递了上去,“臣年初应陛下旨意巡临海四路,细查过,当地江湖门派剑道有许多不和朝规,私炼兵器,而今证据收全,方才交给殿下过目,请您评断……”
他话音刚落,杜含便从屋外走进,手里同样也捧着几个厚厚的书册,神情严肃。
没来由地,林胥眉心抖了抖,心口莫名生起一股怪异的感觉。
“杜大人,可是卷宗之事有眉目了?”
杜含目不斜视,规规矩矩将东西呈给一旁的内侍:“大理寺去岁卷宗悉数核查完毕,共检出六百二十一份错判卷宗,已各自打回各路司理院重审。”
“嗯,这些日子辛苦你们了。”
“臣等该做的,”杜含没什么感情地客套了一句,“卷宗里,有关桑盼的案卷整理出十多份,悉数交由少卿他们复审了。”
林胥眯了眯眼,笑呵呵地道:“杜大人新官上任,真是使不完的精力,我终究是老了。”
他笑得和善,俨然一个关爱小辈的长辈模样,让人怎么想,都想不到多日前,这人还联合右寺正背地里阴了自己一把。
杜含依旧没什么表情,也没有述职被打断的不悦,只是敷衍地答:*“臣子本分,谈不得什么。”
李淮仪摆摆手:“还有吗?”
“有。”杜含道,“先帝在时,为调查太医院沈阔构陷顾太医一事,特批重开桑盼滑胎旧案,此事由于大理寺改组、桑氏兵变搁置已久,前些日子殿下准允继续查,而今终于有了写眉目。”
一概不显山露水,喜怒不形于色的林胥听到这里,唇边的呼吸轻轻一颤,他转头看了眼杜含,袖袍之下的手不适地活动了一下。
“哦?”李淮仪挑眉,“细细说来吧。”
杜含便依着无意找到云纵旧医案的事情,如实说来,致使桑盼滑胎的并非当年姜修媛因妒恨下得鸩毒,而是源来西巫的蛊虫。
不等李淮仪说话,林胥抖了抖胡须,笑道:“云纵乃是罪囚,他医案中的东西便能全然相信了吗?”
这回,杜含终于转头看向他,说话时,也连着将他上一次联合这寺正整自己的那份算了进去:“那右仆射以为,什么东西才可做凭证?”
李淮仪抿了抿唇,坐在轮椅上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看着杜含说话。
“若当年的云纵真因此蒙冤,致使举家身亡,家宅亡于火海,这笔帐又当怎么算呢?大理寺行事公正,一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是而才有年年校对卷宗重审的事情,右仆射大人话说得轻而巧,却不知其中有多少人因此家破人亡。”
“圣贤有云……”
眼见她还要继续,李淮仪忙摆手,道:“好了,杜大人,想来右仆射也是无心之过。”
林胥屏着一口气,皮笑肉不笑地扯了扯嘴角的皮肤,冷冷地看了杜含一眼。
“抱歉,臣失态了。”
“依你之见,是要如何?”轻咳了一声,李淮仪继续问。
“这也是臣今日来求见殿下的原因。”杜含躬身,叉手,“桑氏犯下逐条罪孽,问斩之日仍未定下,是而臣请待此事查完,再断何日处置桑氏,以还常人清白,正大豊之国法。”
话毕,她又郑重地弯腰,摆明了坚定的态度。
林胥眼球忽然有些刺痛,他眨了眨眼,片刻后,才猛地发现,李淮仪正在看着自己。
“杜大人赤诚一片,为官者,有这份赤子之心,国祚才能运转,保国运长虹啊。”只是飞快一眼,李淮仪便收回了目光,意味深长地说道,“不是很难的要求,准了。”
杜含连忙道谢。
林胥人精一个,又怎会听不出李淮仪话里有话?他顺着李淮仪的话说了几句,侧身目送着杜含离开。
“右仆射所说之事,先放在这里吧。”李淮仪点了点桌子,“毕竟如今两边皆有战事,腾出空处理这些,还需我认真想想。”
“是,老臣明白。”
“而今阿姐也不在,我也确实……”
后面说了几句,林胥也没有什么耐心听下去了,他干涩地眨了眨眼,终于等到李淮仪放人。
前脚他刚离开,不过片刻后,一道身影便从后门进入。
脚步声引得内侍一惊,却见李淮仪摆手,示意他不用大惊小怪。
“怜姨。”他向后仰了仰,余光里,有个人从屏风后走了出来。
“上次我托您做得事情,做得怎么样了?”
“都在此处了。”
语罢,只见长孙怜摸出来几道劄子,放在桌上:“几日前便有各路传报,江湖上诸多势力不认朝廷兵符,只认龙门金令,已经惹来诸多微词,但一部分劄子,多在中书便被拦了下来,尽力搜集了,只有这些。”
随意翻开一道劄子,李淮仪面无表情,眸光阴冷:“他林胥果然有几分本事,我从前那么暗示他,怎就不见他多收敛几分呢?”
他看着若有所思,可心中,却似乎早已有了决断。
“你要怎么做?”
“大豊经不起再养一只虎豹为患了。”李淮仪合上劄子,“暂且将这些秘送去台谏存下。”
虎豹行于路,即使不发难,也足以惹来路人的忌惮。
左相倒台后,在这场政斗中赢得胜利的快感还未怎样席卷林胥,紧接着,太子不冷不热的态度就彻底将他一盆凉水浇醒了。
为了制衡他的新势力势必很快便要出现,在此之前,虽要收敛锋芒,却也要神不知鬼不觉地稳固现下积攒下来的基础。人人都会辱骂不知君臣,一概扩大自己势力的权臣,而人人都又向往成为权臣,从前林胥对这句话嗤之以鼻,而今却明白了。
政事堂内,不需他再看桑厝的脸色,也不必再看着本应呈自己意见的事情被人拿去请教左相,所有人对他尊敬百倍,上下朝野之中,谁见了他,不会俯身拜一句“右仆射”?
林家没落三代,终于在他手中中兴起来,多少旁系小辈都以他为榜样,从前看不起他的亲戚、朋友,而今哪个不腆着脸求他办事,谁敢说他如今是失败的,谁又能想到,少时离家后,闯荡至今,已经成了这个地步?
尽管这一路来得并不容易,血迹与污垢充斥在来时路上,至今夫妻淡薄,儿女寡联,他也仍旧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数十余年前,他跪在宋家府门前,恳请借银,拜入大儒门下修习。
人心不足,贪欲能被隐藏,却绝不会凭空消失。
林胥那平日从不喜形于色的面容之下,对于权力的渴望又已经到了何种程度,而今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困扰了两代皇帝近乎一生的门阀倒下,自然绝不会允许第二个门阀再次出现。
“帮完你这一回,我便要离京了。”听着李淮仪说完,长孙怜摩挲了一番手中的劄子,轻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