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她确实性格讨人喜欢,光这几句话便哄的人心花怒放,我不难理解为什么太子喜欢她。
有时我心烦意乱,谢灵仙在我跟前的时候,我却又春风和煦,只能把憋起来的气朝别人身上撒,那两个男宠便正正好整成了我的出气筒。
闲来无事我便坐在榻上,让他们两人举着罐子匍匐着跪在庭院中,我便一边吃着瓜果,一边拿箭投壶玩。
我的力道掌控得恰如其分,无论如何都不会伤他们分毫,可是就算投不进去,他们会战战兢兢,若是投进去了,箭与陶器碰撞发出的尖锐声响也能他们抖上三抖。
他们倒是想攀上我这金缕衣玉罗裙,可是连近身的机会都没,只能做个洒扫仆役,平日里远远看上我一眼都算是运气好,就算能近身也只是在我无事消遣拿他们投壶。
有次见我心情不错,他们还斗胆来问如何讨我欢心。
我便想了个歪主意,让他们穿着女子款式的罗裙,梳女子妆容,当然歌舞也不能落下。后来德妃又来我明烛殿,只见到两个女装扮相走起路来袅袅婷婷的人。
这女人在生完孩子后,愈发恭敬乖顺起来,从外表来看根本没有任何威胁,于是又渐渐得宠,但她还是没忘了膈应我这件事,在侍寝时,她就将我让男宠穿裙子跳舞这件事告诉了皇帝。
德妃还真是见风使舵的能手,皇帝见我接触朝政越来越多,多少带着几分警告我不要结党营私的意味,借此正好把我传唤到太极殿敲打敲打,我也顺着他的话,自我反省确实是玩物丧志了,改日就给这俩男宠另寻去处。
他的眼睛被笼罩在阴翳之下。
我猜不透,也不想猜,我早就忍够了,只想任性一次,从太极殿离开后,我转头就将这两人送给了京中一个断袖纨绔。
第三十章
本来日子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过着,在我以为最不可能的时候,皇帝用一摞弹劾我的奏呈,让我立刻去太极殿。
天边的阴云翻滚着,谢灵仙将我送到太极宫的宫门,嘱咐我:“陛下向来多疑,此举不过是试探心迹,不是真的想为难殿下,不论他说什么,殿下且顺着说就好。”
我握了握她的手,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她,可是我还是想的太简单,太简单。
“孤看你是翅膀硬了,连孤的旨意都能随意曲解。”
踏进太极殿,一句厉声的质问将我所有的准备都打成了粉碎。
我反应过来,他生气,是因为我把他赐的人给了纨绔,我的指尖掐进掌心,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仅仅因为这种小事就对我发难,但我还是竭力在腹中编造替自己辩解的话,比如陛下的赏赐,儿臣不敢轻慢,又或是只是那二人蔑视宫规,儿臣想着外放历练更合时宜。
“孤告诉你,当年仁宗膝下无子,多少宗室盯着皇位,若不是她收敛锋芒,北凉早成了旁人囊中之物,你倒好,把这些小情小爱摆在明面上,丝毫不知收敛。”
“儿臣并非……”
在他的质问中,我的口齿伶俐都化为乌有。
“并非什么?”他霍然起身,语调开始变高,“萧姒,你以为孤不知道你在豢养幕僚,还是你以为孤看不出你让谢灵仙替你做事是为了什么?”
殿外暴雨声急促,我跪在冰凉的玉砖上,膝头硌得生疼。他的质问把我的怒火也激了起来:“儿臣对陛下,对北凉都是忠心耿耿,陛下到底在怀疑什么,从前陛下觉得母后对你有二心,任她怎么证明,你都觉得是在做戏,现在换成我,陛下也要这么觉得吗?”
“你不要提你母后!”
“陛下,非要如此吗?”
“萧姒,你以为孤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吗?”
我恨声道:“儿臣若有不臣之心,早就借兄长的名头呼风唤雨,又何必汲汲营营到让陛下在这里质问。”
雨水的味道和龙腹香混在一处,让我第一次有了想要呕吐的感觉,愤怒,怨气,委屈,连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是想,若是他再逼我,我就一不做二不休,让他干脆废了我算了,何必这样折磨我。
剑拔弩张之时,太极殿的宦官禀报,谢灵仙跪在殿外,她没有为我求情,而是来请罪的。
皇帝稍微冷静些许,问宦官:“她来请什么罪?”
我慢慢直起来上半身,扭头往后看去,隐约看到了雨幕之中,她深深叩首,未曾起身,也没有看到我的凝望。愚钝如斯,我竟然因为一次任性,就陷入到了这般地步。
宦官离开后片刻又进来,向皇帝传着谢灵仙的话:“谢女官说,臣与殿下是君臣,亦是知己,臣辅佐殿下,皆为北凉社稷,无关私情,更何况公主早有安排,欲送臣女往幽州青城照莲庵带发修行,只因怕扰了陛下才迟迟未奏,如今臣惹陛下与公主父女不和,深感惶恐,特来请罪,自请立刻启程去幽州。”
最后那四个字掷地有声,将我砸了个眼冒金星,几乎跪都跪不稳。
她谢灵仙怎么就能想出这样狠绝的办法,让我这个最不愿意她离开的人都措手不及,还是说,这本来就是她想好的退路,只等这种千钧一发的时候说出来,明明我从未说过这样的话。
所有纷杂的情绪都变作恨意,让我忽然笑了出来。
皇帝听到我的笑声,反而不再愤怒。但我现在想的是,若是能渡过这次难关,定要把在背后推波助澜的人全都杀了,一个也不能留。
“好一个无关私情,萧姒,你听听,连你的人都比你会说话。”皇帝看着仍然扭着头的我说,“孤只问一遍,她带发修行,你可舍得。”
又不是真落发为尼,就算做了尼姑,我照样能将她抢回来。
我听见自己的声音湮没在雨声中:“儿臣当然愿意了,谢灵仙能以身奉我北凉,我开心还来不及。”
皇帝坐回了高位,语气已经不似之前那样咄咄逼人:“你敢承认,便莫要后悔。”
“我,不悔——”
大雨瓢泼,我走出殿门的时候,谢灵仙还跪在雨中,看到我安然无恙,知道这招以退为进算是成功了,她望着我,冲我浅笑,顿时心中对她的埋怨都消散了,我从一旁扯过伞,遮在她的头上,摸了摸她的脸。
谢灵仙拉住我的手,摇摇头。
我垂下眼睛,她本来身体就弱,这样淋雨,还要舟车劳顿,怕是又要生病,她踉跄着站起来,我们手拉着手,并肩走回了明王宫,雷声轰隆,谁也没有说话,直到在明王宫外,她忽然唤我殿下,紧接着就倒了下去。
我接住她,连忙让人请医官。
谢灵仙染了风寒,整日昏睡不醒。
即便服了汤药也睡的极不安稳,我抚她脸颊,有时觉的滚烫,有时又觉冰冷,如此翻来覆去反复无常,使得谢灵仙愈发形容憔悴。记得她刚来明烛殿时,谢灵仙也这样病了一次,烧的浑身滚烫。
上一次这般忧心,还是在母后病入膏肓时,那时候我还年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日渐憔悴,起初她和皇帝关系还有些僵硬,深夜他来,只会隔着纱幔远远瞧着母后。
我总是被父皇神出鬼没的身影吓到,兄长冲我嘘声,我们只能装作看不到母后和他遥遥对望,可是他总是不进来,总是这样站在远处,好像隔的不是一层纱,而是千山万水。
到了后来,母后病重了,他才来到床前,但他已经抓不住了。
德妃知道谢灵仙病了,还特意请了旨意,让她即刻出宫前往幽州,就算在病中也不得耽搁,我在明王宫大发雷霆,又去了她的宫殿,把能砸的东西砸了一个遍,德妃躲在太极宫,根本不敢来见我。
或许,他本来就只是帝王。
是我总在回忆那段还算幸福的往事,不肯认清现实。
第三十一章
南山寺庙中的雪夜,我自以为算无遗策,实际上谢灵仙执棋比我冷漠千百倍,我真是信了她的邪,才觉得她对我有几分情爱。
意识到谢灵仙没有我自以为的那么稀罕我并不是一件难事,可是察觉到我比自以为的,要更喜爱她,更让我痛恨。
我跪在她的床畔,轻声质问她为何要离开,我在意的是谢灵仙竟然就这样答应了,没有丝毫犹豫纠结,可是她不回答我,也不醒过来。
太子立在外殿,他看着我从内室走出来时魂不守舍的模样,眉头锁得更紧:“我知道你放心不大她,但是幽州路途遥远,陛下若问起,你又该怎么交代?”
“我知朝局暗流汹涌,擅离京畿实非明智之举,但是我现在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幽州路途遥远,又要车马劳顿,若是照顾不周,她的病又怎么办。”
我下定了决心:“对外只说我受了风寒,需在明王宫静养,不许人探视。”
太子严肃道:“但你须得答应我一个条件,至多月余,必须回京,且途中一切行止低调,绝不能让被人察觉你是为了谢灵仙离开。”
我答应了他。离宫这天我乔装成侍女,坐在马车里守着谢灵仙,而云女留在明王宫和太子一同帮我掩盖行踪。天边阴云未散,但暴雨已停,太子和侧妃站在宫门外望着我们离开。
有时我心烦意乱,谢灵仙在我跟前的时候,我却又春风和煦,只能把憋起来的气朝别人身上撒,那两个男宠便正正好整成了我的出气筒。
闲来无事我便坐在榻上,让他们两人举着罐子匍匐着跪在庭院中,我便一边吃着瓜果,一边拿箭投壶玩。
我的力道掌控得恰如其分,无论如何都不会伤他们分毫,可是就算投不进去,他们会战战兢兢,若是投进去了,箭与陶器碰撞发出的尖锐声响也能他们抖上三抖。
他们倒是想攀上我这金缕衣玉罗裙,可是连近身的机会都没,只能做个洒扫仆役,平日里远远看上我一眼都算是运气好,就算能近身也只是在我无事消遣拿他们投壶。
有次见我心情不错,他们还斗胆来问如何讨我欢心。
我便想了个歪主意,让他们穿着女子款式的罗裙,梳女子妆容,当然歌舞也不能落下。后来德妃又来我明烛殿,只见到两个女装扮相走起路来袅袅婷婷的人。
这女人在生完孩子后,愈发恭敬乖顺起来,从外表来看根本没有任何威胁,于是又渐渐得宠,但她还是没忘了膈应我这件事,在侍寝时,她就将我让男宠穿裙子跳舞这件事告诉了皇帝。
德妃还真是见风使舵的能手,皇帝见我接触朝政越来越多,多少带着几分警告我不要结党营私的意味,借此正好把我传唤到太极殿敲打敲打,我也顺着他的话,自我反省确实是玩物丧志了,改日就给这俩男宠另寻去处。
他的眼睛被笼罩在阴翳之下。
我猜不透,也不想猜,我早就忍够了,只想任性一次,从太极殿离开后,我转头就将这两人送给了京中一个断袖纨绔。
第三十章
本来日子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过着,在我以为最不可能的时候,皇帝用一摞弹劾我的奏呈,让我立刻去太极殿。
天边的阴云翻滚着,谢灵仙将我送到太极宫的宫门,嘱咐我:“陛下向来多疑,此举不过是试探心迹,不是真的想为难殿下,不论他说什么,殿下且顺着说就好。”
我握了握她的手,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她,可是我还是想的太简单,太简单。
“孤看你是翅膀硬了,连孤的旨意都能随意曲解。”
踏进太极殿,一句厉声的质问将我所有的准备都打成了粉碎。
我反应过来,他生气,是因为我把他赐的人给了纨绔,我的指尖掐进掌心,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仅仅因为这种小事就对我发难,但我还是竭力在腹中编造替自己辩解的话,比如陛下的赏赐,儿臣不敢轻慢,又或是只是那二人蔑视宫规,儿臣想着外放历练更合时宜。
“孤告诉你,当年仁宗膝下无子,多少宗室盯着皇位,若不是她收敛锋芒,北凉早成了旁人囊中之物,你倒好,把这些小情小爱摆在明面上,丝毫不知收敛。”
“儿臣并非……”
在他的质问中,我的口齿伶俐都化为乌有。
“并非什么?”他霍然起身,语调开始变高,“萧姒,你以为孤不知道你在豢养幕僚,还是你以为孤看不出你让谢灵仙替你做事是为了什么?”
殿外暴雨声急促,我跪在冰凉的玉砖上,膝头硌得生疼。他的质问把我的怒火也激了起来:“儿臣对陛下,对北凉都是忠心耿耿,陛下到底在怀疑什么,从前陛下觉得母后对你有二心,任她怎么证明,你都觉得是在做戏,现在换成我,陛下也要这么觉得吗?”
“你不要提你母后!”
“陛下,非要如此吗?”
“萧姒,你以为孤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吗?”
我恨声道:“儿臣若有不臣之心,早就借兄长的名头呼风唤雨,又何必汲汲营营到让陛下在这里质问。”
雨水的味道和龙腹香混在一处,让我第一次有了想要呕吐的感觉,愤怒,怨气,委屈,连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是想,若是他再逼我,我就一不做二不休,让他干脆废了我算了,何必这样折磨我。
剑拔弩张之时,太极殿的宦官禀报,谢灵仙跪在殿外,她没有为我求情,而是来请罪的。
皇帝稍微冷静些许,问宦官:“她来请什么罪?”
我慢慢直起来上半身,扭头往后看去,隐约看到了雨幕之中,她深深叩首,未曾起身,也没有看到我的凝望。愚钝如斯,我竟然因为一次任性,就陷入到了这般地步。
宦官离开后片刻又进来,向皇帝传着谢灵仙的话:“谢女官说,臣与殿下是君臣,亦是知己,臣辅佐殿下,皆为北凉社稷,无关私情,更何况公主早有安排,欲送臣女往幽州青城照莲庵带发修行,只因怕扰了陛下才迟迟未奏,如今臣惹陛下与公主父女不和,深感惶恐,特来请罪,自请立刻启程去幽州。”
最后那四个字掷地有声,将我砸了个眼冒金星,几乎跪都跪不稳。
她谢灵仙怎么就能想出这样狠绝的办法,让我这个最不愿意她离开的人都措手不及,还是说,这本来就是她想好的退路,只等这种千钧一发的时候说出来,明明我从未说过这样的话。
所有纷杂的情绪都变作恨意,让我忽然笑了出来。
皇帝听到我的笑声,反而不再愤怒。但我现在想的是,若是能渡过这次难关,定要把在背后推波助澜的人全都杀了,一个也不能留。
“好一个无关私情,萧姒,你听听,连你的人都比你会说话。”皇帝看着仍然扭着头的我说,“孤只问一遍,她带发修行,你可舍得。”
又不是真落发为尼,就算做了尼姑,我照样能将她抢回来。
我听见自己的声音湮没在雨声中:“儿臣当然愿意了,谢灵仙能以身奉我北凉,我开心还来不及。”
皇帝坐回了高位,语气已经不似之前那样咄咄逼人:“你敢承认,便莫要后悔。”
“我,不悔——”
大雨瓢泼,我走出殿门的时候,谢灵仙还跪在雨中,看到我安然无恙,知道这招以退为进算是成功了,她望着我,冲我浅笑,顿时心中对她的埋怨都消散了,我从一旁扯过伞,遮在她的头上,摸了摸她的脸。
谢灵仙拉住我的手,摇摇头。
我垂下眼睛,她本来身体就弱,这样淋雨,还要舟车劳顿,怕是又要生病,她踉跄着站起来,我们手拉着手,并肩走回了明王宫,雷声轰隆,谁也没有说话,直到在明王宫外,她忽然唤我殿下,紧接着就倒了下去。
我接住她,连忙让人请医官。
谢灵仙染了风寒,整日昏睡不醒。
即便服了汤药也睡的极不安稳,我抚她脸颊,有时觉的滚烫,有时又觉冰冷,如此翻来覆去反复无常,使得谢灵仙愈发形容憔悴。记得她刚来明烛殿时,谢灵仙也这样病了一次,烧的浑身滚烫。
上一次这般忧心,还是在母后病入膏肓时,那时候我还年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日渐憔悴,起初她和皇帝关系还有些僵硬,深夜他来,只会隔着纱幔远远瞧着母后。
我总是被父皇神出鬼没的身影吓到,兄长冲我嘘声,我们只能装作看不到母后和他遥遥对望,可是他总是不进来,总是这样站在远处,好像隔的不是一层纱,而是千山万水。
到了后来,母后病重了,他才来到床前,但他已经抓不住了。
德妃知道谢灵仙病了,还特意请了旨意,让她即刻出宫前往幽州,就算在病中也不得耽搁,我在明王宫大发雷霆,又去了她的宫殿,把能砸的东西砸了一个遍,德妃躲在太极宫,根本不敢来见我。
或许,他本来就只是帝王。
是我总在回忆那段还算幸福的往事,不肯认清现实。
第三十一章
南山寺庙中的雪夜,我自以为算无遗策,实际上谢灵仙执棋比我冷漠千百倍,我真是信了她的邪,才觉得她对我有几分情爱。
意识到谢灵仙没有我自以为的那么稀罕我并不是一件难事,可是察觉到我比自以为的,要更喜爱她,更让我痛恨。
我跪在她的床畔,轻声质问她为何要离开,我在意的是谢灵仙竟然就这样答应了,没有丝毫犹豫纠结,可是她不回答我,也不醒过来。
太子立在外殿,他看着我从内室走出来时魂不守舍的模样,眉头锁得更紧:“我知道你放心不大她,但是幽州路途遥远,陛下若问起,你又该怎么交代?”
“我知朝局暗流汹涌,擅离京畿实非明智之举,但是我现在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幽州路途遥远,又要车马劳顿,若是照顾不周,她的病又怎么办。”
我下定了决心:“对外只说我受了风寒,需在明王宫静养,不许人探视。”
太子严肃道:“但你须得答应我一个条件,至多月余,必须回京,且途中一切行止低调,绝不能让被人察觉你是为了谢灵仙离开。”
我答应了他。离宫这天我乔装成侍女,坐在马车里守着谢灵仙,而云女留在明王宫和太子一同帮我掩盖行踪。天边阴云未散,但暴雨已停,太子和侧妃站在宫门外望着我们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