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随着年岁渐长,周贺丹对“死”这个字眼产生了许多畏惧,少时兴许百无禁忌,如今却连挂在嘴上都令他惶恐。
沈彻闻看着不由心中一动,想把人抱进怀里安慰,可惦记着正事,生生忍住了。
他虽然没有兄弟,但一直把乐书乾当成亲哥,初听到乐书乾的死讯时,那股难以言说的悲伤,估摸着差不多能与周贺丹感同身受。
“所以你是国舅,怪不得……”怪不得乐书音对周贺丹如此宠信倚重,甚至连燕台意也越不过他去,一切一切都有了解释。
周贺丹得到的这些,原来是乐书音爱屋及乌的馈赠。
“我哥是家中长子,从小就备受父亲倚重,母亲也更偏疼他些。”周贺丹自顾自地说起来。
他与周贺青年岁相差了一些,周家遭难时,周贺丹也只不过比如今的阿北稍微大了一点,而算起来那时的周贺青,甚至比阿南还小上几岁。
因为太小了,当年很多事周贺丹都懵懵懂懂,他不懂为什么突然要与父母和哥哥分开,不知道为何家中老奴把他带去了一个陌生的宅院,不明白那个捏着他下巴仔细打量的人到底要做什么。
很多事情,周贺丹是随着漫长时光逐渐想明白理解清楚的。
后来与周贺青重逢后,他也从兄长口中听说了许多。
周家这场无妄之灾,其实是周家的仇家欲加之罪。小人在朝,天子昏聩,无数双手一道把周家推向了深渊。
仇家为了折辱周父,在问斩的圣谕抵达天牢前,就把周贺青带出来,净了身,丢入了永巷,让父亲怀着痛苦与愧疚离世。
但风水轮流转,这上哪有不亡之国,眨眼风云变化,换了人间。仇人死在乱箭里,周家连报仇都不知道要找谁。
前朝的仇怨留在了前朝,但周贺青永远成了残缺。他挣扎着爬出永巷,爬到能触碰的最高处,也不过是皇子身边的奴才。
乐书音把他当爱人又如何?他到死也始终就只是个奴才。
周贺丹话语里的怨怼太深,沈彻闻听得难过。
“那你知道周家这场祸事的起因是什么吗?”沈彻闻问。他想,他终于弄清楚西平王府的世子为什么会姓周了。
周贺丹不明所以,只淡淡说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是的,是沈家,欠了周家。”
第63章 庶安五年
沈牍出身平民, 无父无母,靠着舅母拉扯长大。舅母去世后,沈牍彻底没了亲人,只有族中几个长老, 偶尔愿接济他些许。
但沈家贫寒, 长老的接济不过杯水车薪, 沈牍没钱念书,心中空有一腔抱负不愿付之东流,于是干脆入了行伍。
从军没有几年,沈牍就展现了超出常人的天赋。他聪慧机敏,心思细巧,学东西也快, 很快得到了上级赏识,偏又运气好,几场仗打过去,有了军功,未及冠就做上了校尉。
不久后他认识了周彦启。
周彦启虽出身大族,但周家命途坎坷,几番起落, 到他这一代时往昔荣光已彻底消磨, 祖辈的荫封聊胜于无,周彦启进军营后是校尉做起的。
平民出身的沈牍费尽千辛万苦撞了大运才做成校尉, 大家公子周彦启家族败落忍辱负重只能做个校尉, 两人应该见面就成乌眼鸡,互相瞧不起。
事实也差不多,沈牍瞧不上周彦启,觉得他出身高, 不过靠着祖辈,必然吃不得苦。周彦启则表面上一副不跟沈牍计较的态度,但心底烦沈牍这个泥腿子烦得要死要活。
一切的转机发生在一场战役。
齐军中了敌方的埋伏,等沈牍回神来的时候,昔日袍泽竟都已尸横遍野。沈牍则被箭射中了前胸,只与心脏偏移了几分,硬扛着没有死掉。
但敌军撤离后的战场那样空旷,沈牍流了太多血,靠一个人走回军营实在是太难。
一股从未有过的绝望席卷了他。
他无牵无挂,孑然一身,本应该不怕死的,可就是觉得不甘心。
沈牍不甘心就这么死了,不甘心一辈子只是个小人物。
他踉跄地绕过满地尸身,茫然地朝着来时路走着。血还在流,他不知道是血先流尽还是路先走尽。
突然一阵风吹过,他听见堆积的尸体发出动静。
一时间,沈牍不知道哪来的力气,冲了过去。他看见一只手抬了起来,于是想都没想,把人从尸堆里拉了出来。
出来的人是周彦启。他在战场上被盾牌砸晕,又巧合地被几个同袍遮掩住了身体,躲过了敌人的补刀。
见是周彦启,沈牍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两人把战场大致找了一遍,很潦草地确认了没有其他生还者,于是互相扶着往军营的方向走。
沈牍的伤太重了,走到半路就不太站得住。周彦启不敢随意拔他身上的箭,也不能背他,思来想去把人横抱回了军营。
周彦启好体力,沈牍也命大,终于死里逃生。
从这以后,将士间常打趣沈牍,都说别人都是被从死人堆里背回来,偏你不一样,给抱回来的。
沈牍也不恼,反而和周彦启关系奇迹般地好了。
沈牍一向爱憎分明,心里清楚如果没有周彦启他或许早死在半路,因此从前的那些有意无意的龃龉,看在同生共死的份上,也都没那么重要了。
但人与人的交际总是偶然交叉,渐行渐远才是常态。
没过几年周彦启凭借着周家的余威和自己的努力,离开了苦寒的边关,做了赫赫有名的周将军。
沈牍没他这样的家世,在齐军只做到了个杂号将军。那时他会和周彦启互通信件,两个各自成家,在信中变着法子的夸耀自己夫人。没吃上对方的喜酒,是两个人彼此间最大的遗憾。
再后来,天下乱了,乐宿齐乘势而起,沈牍追逐着他的脚步,彻底与周彦启站在了对立面。
再见便是尧云城前。黑云压城,甲光向日,昔年并肩的二人,一个守城一个攻城。
尧云城易守难攻,周彦启又是与沈牍不相上下的带兵奇才,站着天时地利人和,饶是沈牍也吃了败仗。
兵败如山倒,沈牍策马而逃,周彦启追出城三十里,拦下了沈牍。
两人坐在马上,一时相对无言。
十年故人不见,谁知江南断肠。
最终周彦启先开了口:“好弟弟,你我少年相交,我知你一心为国,如今为何自甘堕落同那姓乐的一道做了反贼。”
沈牍冷笑,不想跟周彦启讲什么“皇帝昏庸民不聊生,自己现在做这些事就是为国”的大道理。
周彦启怎么可能不懂这些?
只不过周家是齐朝的周家,开国功臣,满门忠烈,甚至连皇族的血脉里都流着周氏的血,周彦启别无选择。
“昔年抚朔关,咱们三人关系最好,怎么他成了姓乐的,我还是好弟弟?”沈牍故作轻松问道。
“他怎能越过去咱们两个的交情?”周彦启蹙眉,“只要你能迷途知返,我会让陛下给你最丰厚的赏赐,封候拜将、高官厚禄,只要你开口。”
周彦启劝说着沈牍。不仅是因为沈牍是乐宿齐的左膀右臂,如果沈牍归降,乐宿齐将受到重创,而齐军则会如虎添翼,更是因为,周彦启不愿意与沈牍刀剑相向。
沈牍叹了口气,不知道是在叹周彦启的天真,还是叹他们无法回去的情谊。
“你觉得,我若降了,陛下当真能不计前嫌重用我?”如果齐帝有这样的心胸,大齐就不会走到民不聊生这一步。
“我会尽力劝说,你若不信,我可以与你许下婚约,来日我们做儿女亲家,周家会永远与沈家一条心。”
“犬子已和乐家次子有了婚约。”沈牍苦笑,“大哥,咱们是真回不到从前那样了。”
又一阵风刮过。
“第一次见你时,我没想过会和你做兄弟。”周彦启说,“上次见你时,我也没想过和你成仇敌。”
但已经走到了不同的路,两个人没有一个愿意回头。
周彦启再无话可说。
他不会背叛韦氏,而沈牍也彻彻底底投靠了乐家。
周彦启勒紧缰绳,掉转马头。
“快些走吧,下次再见,我会把你绑回京城。”
沈牍并不接茬,也转过方向,与周彦启彻底背对,朗声说:“下次再见,我会让你心悦诚服地认乐宿齐做主。”
自此天涯相隔,此生未见。
沈彻闻讲这些时,心怀忐忑,看着周贺丹:“我父亲说,他们的那次见面,并没有避着旁人,却被有心人利用,污蔑周将军怀有异心。”
周彦启与沈牍、乐宿齐昔日交好的事,边关许多人都知道,于是那些来往的点点滴滴被翻出来,曾经的书信也被当做周彦启通敌的铁证。
可断金石的情义,变成了斩到他身上的利刃。
“周伯父从死人堆里带出我父亲,之后尧云城又放他一马,救我父亲两次,却连累了周家满门……是沈家,欠的周家。”沈彻闻脸上流露出内疚情绪,如果他早知道周贺丹是周将军的后人,一定不会对他是那种态度。
沈彻闻看着不由心中一动,想把人抱进怀里安慰,可惦记着正事,生生忍住了。
他虽然没有兄弟,但一直把乐书乾当成亲哥,初听到乐书乾的死讯时,那股难以言说的悲伤,估摸着差不多能与周贺丹感同身受。
“所以你是国舅,怪不得……”怪不得乐书音对周贺丹如此宠信倚重,甚至连燕台意也越不过他去,一切一切都有了解释。
周贺丹得到的这些,原来是乐书音爱屋及乌的馈赠。
“我哥是家中长子,从小就备受父亲倚重,母亲也更偏疼他些。”周贺丹自顾自地说起来。
他与周贺青年岁相差了一些,周家遭难时,周贺丹也只不过比如今的阿北稍微大了一点,而算起来那时的周贺青,甚至比阿南还小上几岁。
因为太小了,当年很多事周贺丹都懵懵懂懂,他不懂为什么突然要与父母和哥哥分开,不知道为何家中老奴把他带去了一个陌生的宅院,不明白那个捏着他下巴仔细打量的人到底要做什么。
很多事情,周贺丹是随着漫长时光逐渐想明白理解清楚的。
后来与周贺青重逢后,他也从兄长口中听说了许多。
周家这场无妄之灾,其实是周家的仇家欲加之罪。小人在朝,天子昏聩,无数双手一道把周家推向了深渊。
仇家为了折辱周父,在问斩的圣谕抵达天牢前,就把周贺青带出来,净了身,丢入了永巷,让父亲怀着痛苦与愧疚离世。
但风水轮流转,这上哪有不亡之国,眨眼风云变化,换了人间。仇人死在乱箭里,周家连报仇都不知道要找谁。
前朝的仇怨留在了前朝,但周贺青永远成了残缺。他挣扎着爬出永巷,爬到能触碰的最高处,也不过是皇子身边的奴才。
乐书音把他当爱人又如何?他到死也始终就只是个奴才。
周贺丹话语里的怨怼太深,沈彻闻听得难过。
“那你知道周家这场祸事的起因是什么吗?”沈彻闻问。他想,他终于弄清楚西平王府的世子为什么会姓周了。
周贺丹不明所以,只淡淡说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是的,是沈家,欠了周家。”
第63章 庶安五年
沈牍出身平民, 无父无母,靠着舅母拉扯长大。舅母去世后,沈牍彻底没了亲人,只有族中几个长老, 偶尔愿接济他些许。
但沈家贫寒, 长老的接济不过杯水车薪, 沈牍没钱念书,心中空有一腔抱负不愿付之东流,于是干脆入了行伍。
从军没有几年,沈牍就展现了超出常人的天赋。他聪慧机敏,心思细巧,学东西也快, 很快得到了上级赏识,偏又运气好,几场仗打过去,有了军功,未及冠就做上了校尉。
不久后他认识了周彦启。
周彦启虽出身大族,但周家命途坎坷,几番起落, 到他这一代时往昔荣光已彻底消磨, 祖辈的荫封聊胜于无,周彦启进军营后是校尉做起的。
平民出身的沈牍费尽千辛万苦撞了大运才做成校尉, 大家公子周彦启家族败落忍辱负重只能做个校尉, 两人应该见面就成乌眼鸡,互相瞧不起。
事实也差不多,沈牍瞧不上周彦启,觉得他出身高, 不过靠着祖辈,必然吃不得苦。周彦启则表面上一副不跟沈牍计较的态度,但心底烦沈牍这个泥腿子烦得要死要活。
一切的转机发生在一场战役。
齐军中了敌方的埋伏,等沈牍回神来的时候,昔日袍泽竟都已尸横遍野。沈牍则被箭射中了前胸,只与心脏偏移了几分,硬扛着没有死掉。
但敌军撤离后的战场那样空旷,沈牍流了太多血,靠一个人走回军营实在是太难。
一股从未有过的绝望席卷了他。
他无牵无挂,孑然一身,本应该不怕死的,可就是觉得不甘心。
沈牍不甘心就这么死了,不甘心一辈子只是个小人物。
他踉跄地绕过满地尸身,茫然地朝着来时路走着。血还在流,他不知道是血先流尽还是路先走尽。
突然一阵风吹过,他听见堆积的尸体发出动静。
一时间,沈牍不知道哪来的力气,冲了过去。他看见一只手抬了起来,于是想都没想,把人从尸堆里拉了出来。
出来的人是周彦启。他在战场上被盾牌砸晕,又巧合地被几个同袍遮掩住了身体,躲过了敌人的补刀。
见是周彦启,沈牍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两人把战场大致找了一遍,很潦草地确认了没有其他生还者,于是互相扶着往军营的方向走。
沈牍的伤太重了,走到半路就不太站得住。周彦启不敢随意拔他身上的箭,也不能背他,思来想去把人横抱回了军营。
周彦启好体力,沈牍也命大,终于死里逃生。
从这以后,将士间常打趣沈牍,都说别人都是被从死人堆里背回来,偏你不一样,给抱回来的。
沈牍也不恼,反而和周彦启关系奇迹般地好了。
沈牍一向爱憎分明,心里清楚如果没有周彦启他或许早死在半路,因此从前的那些有意无意的龃龉,看在同生共死的份上,也都没那么重要了。
但人与人的交际总是偶然交叉,渐行渐远才是常态。
没过几年周彦启凭借着周家的余威和自己的努力,离开了苦寒的边关,做了赫赫有名的周将军。
沈牍没他这样的家世,在齐军只做到了个杂号将军。那时他会和周彦启互通信件,两个各自成家,在信中变着法子的夸耀自己夫人。没吃上对方的喜酒,是两个人彼此间最大的遗憾。
再后来,天下乱了,乐宿齐乘势而起,沈牍追逐着他的脚步,彻底与周彦启站在了对立面。
再见便是尧云城前。黑云压城,甲光向日,昔年并肩的二人,一个守城一个攻城。
尧云城易守难攻,周彦启又是与沈牍不相上下的带兵奇才,站着天时地利人和,饶是沈牍也吃了败仗。
兵败如山倒,沈牍策马而逃,周彦启追出城三十里,拦下了沈牍。
两人坐在马上,一时相对无言。
十年故人不见,谁知江南断肠。
最终周彦启先开了口:“好弟弟,你我少年相交,我知你一心为国,如今为何自甘堕落同那姓乐的一道做了反贼。”
沈牍冷笑,不想跟周彦启讲什么“皇帝昏庸民不聊生,自己现在做这些事就是为国”的大道理。
周彦启怎么可能不懂这些?
只不过周家是齐朝的周家,开国功臣,满门忠烈,甚至连皇族的血脉里都流着周氏的血,周彦启别无选择。
“昔年抚朔关,咱们三人关系最好,怎么他成了姓乐的,我还是好弟弟?”沈牍故作轻松问道。
“他怎能越过去咱们两个的交情?”周彦启蹙眉,“只要你能迷途知返,我会让陛下给你最丰厚的赏赐,封候拜将、高官厚禄,只要你开口。”
周彦启劝说着沈牍。不仅是因为沈牍是乐宿齐的左膀右臂,如果沈牍归降,乐宿齐将受到重创,而齐军则会如虎添翼,更是因为,周彦启不愿意与沈牍刀剑相向。
沈牍叹了口气,不知道是在叹周彦启的天真,还是叹他们无法回去的情谊。
“你觉得,我若降了,陛下当真能不计前嫌重用我?”如果齐帝有这样的心胸,大齐就不会走到民不聊生这一步。
“我会尽力劝说,你若不信,我可以与你许下婚约,来日我们做儿女亲家,周家会永远与沈家一条心。”
“犬子已和乐家次子有了婚约。”沈牍苦笑,“大哥,咱们是真回不到从前那样了。”
又一阵风刮过。
“第一次见你时,我没想过会和你做兄弟。”周彦启说,“上次见你时,我也没想过和你成仇敌。”
但已经走到了不同的路,两个人没有一个愿意回头。
周彦启再无话可说。
他不会背叛韦氏,而沈牍也彻彻底底投靠了乐家。
周彦启勒紧缰绳,掉转马头。
“快些走吧,下次再见,我会把你绑回京城。”
沈牍并不接茬,也转过方向,与周彦启彻底背对,朗声说:“下次再见,我会让你心悦诚服地认乐宿齐做主。”
自此天涯相隔,此生未见。
沈彻闻讲这些时,心怀忐忑,看着周贺丹:“我父亲说,他们的那次见面,并没有避着旁人,却被有心人利用,污蔑周将军怀有异心。”
周彦启与沈牍、乐宿齐昔日交好的事,边关许多人都知道,于是那些来往的点点滴滴被翻出来,曾经的书信也被当做周彦启通敌的铁证。
可断金石的情义,变成了斩到他身上的利刃。
“周伯父从死人堆里带出我父亲,之后尧云城又放他一马,救我父亲两次,却连累了周家满门……是沈家,欠的周家。”沈彻闻脸上流露出内疚情绪,如果他早知道周贺丹是周将军的后人,一定不会对他是那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