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罗 第62节
莫炎对这种无能且贪生怕死之辈向来嗤之以鼻,冷哼了一声,打马朝后去问明王意见。
明王下令进城。城内官员三三两两,凑成一排,站在街道上迎接,被进入城中整齐凌厉的军队给压得抬不起头,等看见明王的车驾,官员们立刻跪了一地,口称“殿下”。
明王接手衔亭只用了半个多时辰,来到镇守府,很快各类政务名册等在他的案头堆积起来。原官员都候在门外的花厅,惶惶不安,也不敢坐,就光是站着。
如此轻易就拿下一城,可以说是出师大捷。明王脸上却不见喜色,他翻了一些官员名册,眉头紧蹙,脸上如罩寒霜。
等粗粗扫完地志名册,他啪的将册子砸在地上,“蠹众木折,隙大墙坏。”
几个谋士听他这一句,捡起地上名册看起来,很快就明白明王到底气些什么。本地两大士族早几日已经溜了,还带走一部分守军,留下一个空壳官府和城中百姓,难怪入城没有半点抵抗,实际上城中也毫无反抗之力。
“本王宁可他们有骨气反抗,也不要像现在这样。”
“殿下,以小观大,可见现在朝廷内部已腐坏到了何种程度,这点却正是利于我们,清君侧势在必行。”谋士进言道。
敌弱我强当然是件好事,明王心里清楚。可他看到的却是更深一层的原因——门阀!这个仿佛扎根朝堂的庞然巨物,只有真正面对它时,才知道它究竟有多霸道多腐烂,多恐怖。
为什么两个士族敢在战前逃跑,还带走大部分守军,因为当今天下士族为贵,即使朝廷追究,也会有人为他们开脱,顶多就是罢官弃爵,和性命比起来,当然是保命更重要,或许过了几年,风声过去,只要朝中有人帮着说话,他们又能重新为官。
明王想到离开矩州之时,明王妃托人送来的名册,其中也有好些人名和家族在去往京城的一路上。明王即使把城池攻打下来,看在妻族的份上,也必须对那几个士族采取怀柔手段,不能一力摧之。
这就是门阀,盘根错节,纠缠不清的门阀士族的势力。
比起刀枪剑戟的力量更为可怖。
想到此处,手握强兵,令天下为止颤抖的明王殿下,心头仍不由生出一种乏力感。
衔亭附近有两个县城,快马行军不过半日路程。明王将衔亭安定好之后,立刻下令,将一万骑军兵分两路,取两处县城。其中一路是莫炎带兵之外,还有一路给了以为刚崭露头角的年轻将领。
看云州这情况就知道了,这军功相当于是白送的,两个将军面带喜色地走了。
明王留在衔亭,和原文武官员见面。这些官员都没有什么大背景,真正有背景的已经遛了。可走的那些也耍了个心眼,把一些吏员提拔成官员,因此,和明王见面的这些官员,有的甚至是两天前才被任命的。明王心知肚明,为了摸清云州的具体情况,还是和颜悦色,安抚为主。
接下来两天,两路骑兵分别传来捷报,两个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被攻下。
这也在意料之中。
但是这个消息传递出去,天下都为止震惊——三日下三城,明王勇武,名不虚传。
——————
天顺二年五月十五,义安殿。
刘太后与刘阀家主刘览正在说话,殿内只留了一个心腹宫女伺候。郑衍踏入殿中两人才发现。刘览起身行礼,称“陛下。”刘太后坐着不动,脸上微微含笑,“我儿来了。”
郑衍身后带着太监侍卫,淡然开口道:“母后与刘公说什么呢?连伺候的人也不留。”
刘太后笑道:“聊些家常。”
郑衍自顾坐到太后下首位置,道:“我还以为母后会与刘公聊清君侧的事。”
刘太后面色乍然一变。
刘览面色微沉,朝郑衍看了一眼。这才发现时隔没多久,郑衍却又像是有些变化。这位弱冠之年登基的少皇帝褪去了少年时期的明朗,五官如刀斧镌刻,更加锐利深刻,尤其是一双眼,暗蕴精光,目光如刀剑一般。
“陛下,明王早已存了反心,什么清君侧,全是借口,那是剑指陛下而来。”刘览道。
郑衍笑了一声,道:“是什么名目起兵朕不在乎,只怕照矩州军前行的速度,过不了多久,母后与刘公只怕不能安然在这殿中聊家常了。”
刘太后听到这里已有些不能忍耐,“陛下如何这般长他人志气,云州被攻不备才有此败绩,现在中都已集齐人马,还有洪,萧、赵三家士族子弟在,当给明王迎头痛击……”
“母后,”郑衍截断她道,“我听说衔亭洪、赵两家子弟听闻矩州军到了,吓得连夜弃城而逃,还带走了一半守军,如此胆魄,还指望给明王迎头痛击?”
刘太后一怔,朝刘览看去。
刘览方才在她面前为云州那三姓的士族说了不少好话开脱,避重就轻,只说两家弃衔亭,却没有说带走大半守军之事,此时见被说破,刘览点点头。
刘太后心头暗惊,怨这两家毫无气节,脸上却仍是平静,来劝郑衍:“这两家留在衔亭的都是年轻子弟,还没有经过大事,这不是犯了错,知道要改,所以在中都集结兵力,打算将功抵过……”
后面的话都湮灭在郑衍冷笑的眉眼里。
第99章
“好冠冕堂皇的理由”郑衍道,“日后凡是临阵脱逃的人都可以效仿。朝廷不当怪罪,还应当有赏才对。”
此言诛心。
刘太后抿唇,“依陛下的意思,该如何处置?”
“阵前脱逃,擅调守军,当诛,罚没家产。”
“不可!”刘太后与刘览同时出声。
“陛下,”刘览软声道,“洪、萧、赵三家经营云州几十年,是地方门阀,手下弟子也有在朝为官者众多,何况,洪家多年来都是站在陛下这一边的,陛下可记得,当年开府之时,刘家供奉的一处矿产,那其实是洪家的产业。”
郑衍在袖中的手仅仅攥成拳头,指尖掐在肉里,疼痛让他感到镇静,才没有再那一刻霍然起身。
他微微眯起眼,盯着面前两个人,刘太后面有愧色,却没有回避郑衍的目光,“我儿,正是用人之际,不可重责,不然寒了这些支持陛下的人心。”
郑衍怒极反笑,“好好,好一个人心。”
刘览见他脸显厉色,又道:“就算要论罪,也等平等叛乱之后,到时无论陛下如何决定,太后与臣都没有二话。何况要定罪名,昆州杜若晋让道明王,附从叛逆,才是祸源,陛下千万不可姑息。”
郑衍站起身,不再言语,转身朝殿外走去。
刘太后心头不安,喊道:“陛下。”
郑衍走到大殿门口,转过身来,外间阳光笼罩在他身上,脸却模糊在光晕里,他清冷的声音传来,“母后,刘公,朕劝你们不要把希望放在云州。朕刚才接到常岭的快马急报,明王十万大军,来势汹汹,骑兵尽出,只怕云州连阻挡都不能做到。很快叛军就将到京城。”
刘太后一惊之后道:“明王不过一州之兵,全天下都是陛下的,别说他能不能来,就是来了,下旨调兵勤王,定叫他有来无回。”
“太后居于深宫,还是莫参与政事了,勤王?莫非要把德王一起叫来么?”
刘太后被他讥诮的语气一噎,还想再说,郑衍却已经脚下不停走远了。
郑衍走出义安殿,猛烈的阳光照地他的眼睛一花,他未停步,直至远离宫殿,站在一株树下良久。
“陛下。”御前官宦唤他,“您召了朱雀旗统领萧铭,正在御书房候着。”
郑衍颔首,忽而有一朵小花在风中摇落,飘到他的肩上。他拾起那朵花,花蕊点点如胭脂,花瓣粉白,清风入怀,似乎还有点幽香。郑衍把花捻在鼻下轻轻一嗅,不知怎么,脑中忽然想起一张脸来。
那时他站在舒家后巷中,见她从墙头上跃下,衣袂飘飞,正如一朵飘零的花。
舒仪——
郑衍在心中轻轻念了一声这个名字,蓦然心头发闷,又涩又酸。
在她离京之前,他曾便装离宫,在舒家门口徘徊许久。那时是什么心情已经记不太清了,大约是少年心性,想和她再说几句话,或者,想再问问她,难道就没有想过一次皇后之位。
他自己尚且理不清头绪,踌躇难行。舒家大门忽然打开,舒仪站在门旁微笑看着他,目光澄澈,如一泓碧波,又似清泉,她道:“陛下,回去吧。”
郑衍心底微微一疼,“舒仪,你要去昆州?难道是舒家容不下你?”
她似是喟叹,良久才道:“陛下不用担心我,倒是陛下,朝廷之中派系复杂,人心繁复,陛下要小心谨慎,平衡四方,多培育衷心臣子,也不拘出身,唯才是用才好,虽然路途艰难,终有一日会成为陛下最可靠的助力。”
郑衍看着掌心中的花瓣,那时舒仪看着他的目光温柔,他兀自沉醉,却完全没有听懂她的话外之音。
那时,她的目光是同情吧。
郑衍心道,她看穿了他的四处掣肘的处境,劝他唯才是举,破格提拔亲信。这一切的做法,都是为了摆脱刘阀的影响。
成为帝王,他立志成为英主,可真正掌握皇权,他才知道其中有多么不容易。朝堂上世家众多,派系林立,要搞清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是件累事,在其中搞平衡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是件难事。
郑衍的确提拔了两个寒门弟子,可是不等他破格选用,朝堂上终日繁杂的声音却达成了一致,都是反对。
郑衍并不是一言能定天下的帝王,与世家周旋已经耗费了他大半的精力,最后想要提报的寒门弟子,并没有按照他的设想进入朝廷中枢,反而被朝廷众臣排挤开,远派戍边。
这边不等他想办法,那边明王就反了。
郑衍心头冷笑,这个皇位的滋味,只怕他那位大哥还并不知晓,如果可以,真想让给他算了。
可是——终究是想想而已。
既然已经坐上皇位,断没有想让之理。
身在皇家,岂能将权力与性命拱手相让。
郑泰不甘皇位他落,所以起兵造反。
郑衍同样不甘,门阀弊端,树大根深,他这个皇帝有名无实,处处受限,借着这次平乱,他也想砍去某些不听话的枝叶,收拢手中权力。
郑衍将杏花紧紧握在手心,目光投向远方,渐渐坚定——矩州玄武旗很强,京城朱雀旗也不是弱旅。
来吧,郑泰,朕在京中等着你。
——————
御书房内,萧铭见到郑衍,跪地行礼一丝不苟,“陛下。”
他的声音稍嫌刻板,没有半点柔和,郑衍却知他生性如此,并不怪罪,道了一声“平身”,随即开门见山道,“云州战事,萧将军怎么看。”
萧铭年近四十,身形如山,眉目年轻时也是英俊的,但是久经风霜,颇有几分沧桑之色。听郑衍问起云州,他道:“云州拦不住明王,不出一个月,兵锋将至。”
和郑衍所想大致相同,唯独在时间估算上更为严苛,偌大云州,居然挡不住明王一个月。郑衍内心对云州几家士族更是厌恶,此时却不是纠结的时候,他道:“矩州军如此之强?”
“强。”
听萧铭如此直言不讳,郑衍倒生出几分笑意,“明王勇武,先帝在世时称明王为皇家雄狮,听说当年平弩之战,萧将军曾与明王携手作战,应该对他有几分了解。”
“明王力敌千斤,别说皇家子弟,在京城年轻一辈中没有人能在明王手下走十招,”萧铭道,“如此勇武臣从未得见。平弩一战中,明王身先士卒,从不落人手,提升士气,果断勇决,是难得的统帅之才。”
郑衍听完,沉默片刻道:“朕不如明王。”
萧铭抬头看了他一眼,道:“陛下何须与明王比勇。天子治世,靠的也不是武功。”
“有将军此言,朕心宽慰不少。”
萧铭道,“明王手下还有两员大将,欧阳玄,莫炎。欧阳玄老沉多谋,攻守兼备。莫炎,勇冠三军,且有急才,用兵喜欢剑走偏锋。两人都是难得的良将,极难应付。之所以说云州守不住一个月,也是因为这两人齐出,相辅相成,一般守将都不能应付。”
郑衍皱眉,“两军对垒,将军可有把握?”
萧铭抱拳,“陛下,再过十年不好说,现在臣还未老,又比他们多了几年行军经验,两人若来,臣一力敌之。”
郑衍了解他,若不是有把握,他绝不会说出口,当下心稍定。
“陛下,除了明王,还应注意袁州动向。”
郑衍手指在书案上轻轻敲击了一下,“明王十万大军逼京,袁州等着朕与明王交战疲惫的时候再趁乱而入,想捡渔翁之利。这的确像我那位三哥做的事。”
“如果朱雀旗与玄武旗交战,无法分/身,陛下,御林军加上京畿守卫还有五万数,陛下当谨慎任用统领,只要皇城紧闭,十万军也难以攻下京城。”
这几乎已是最坏的估算,一般人在御前绝不敢说的这么直接,萧铭却毫不保留地全说了。
明王下令进城。城内官员三三两两,凑成一排,站在街道上迎接,被进入城中整齐凌厉的军队给压得抬不起头,等看见明王的车驾,官员们立刻跪了一地,口称“殿下”。
明王接手衔亭只用了半个多时辰,来到镇守府,很快各类政务名册等在他的案头堆积起来。原官员都候在门外的花厅,惶惶不安,也不敢坐,就光是站着。
如此轻易就拿下一城,可以说是出师大捷。明王脸上却不见喜色,他翻了一些官员名册,眉头紧蹙,脸上如罩寒霜。
等粗粗扫完地志名册,他啪的将册子砸在地上,“蠹众木折,隙大墙坏。”
几个谋士听他这一句,捡起地上名册看起来,很快就明白明王到底气些什么。本地两大士族早几日已经溜了,还带走一部分守军,留下一个空壳官府和城中百姓,难怪入城没有半点抵抗,实际上城中也毫无反抗之力。
“本王宁可他们有骨气反抗,也不要像现在这样。”
“殿下,以小观大,可见现在朝廷内部已腐坏到了何种程度,这点却正是利于我们,清君侧势在必行。”谋士进言道。
敌弱我强当然是件好事,明王心里清楚。可他看到的却是更深一层的原因——门阀!这个仿佛扎根朝堂的庞然巨物,只有真正面对它时,才知道它究竟有多霸道多腐烂,多恐怖。
为什么两个士族敢在战前逃跑,还带走大部分守军,因为当今天下士族为贵,即使朝廷追究,也会有人为他们开脱,顶多就是罢官弃爵,和性命比起来,当然是保命更重要,或许过了几年,风声过去,只要朝中有人帮着说话,他们又能重新为官。
明王想到离开矩州之时,明王妃托人送来的名册,其中也有好些人名和家族在去往京城的一路上。明王即使把城池攻打下来,看在妻族的份上,也必须对那几个士族采取怀柔手段,不能一力摧之。
这就是门阀,盘根错节,纠缠不清的门阀士族的势力。
比起刀枪剑戟的力量更为可怖。
想到此处,手握强兵,令天下为止颤抖的明王殿下,心头仍不由生出一种乏力感。
衔亭附近有两个县城,快马行军不过半日路程。明王将衔亭安定好之后,立刻下令,将一万骑军兵分两路,取两处县城。其中一路是莫炎带兵之外,还有一路给了以为刚崭露头角的年轻将领。
看云州这情况就知道了,这军功相当于是白送的,两个将军面带喜色地走了。
明王留在衔亭,和原文武官员见面。这些官员都没有什么大背景,真正有背景的已经遛了。可走的那些也耍了个心眼,把一些吏员提拔成官员,因此,和明王见面的这些官员,有的甚至是两天前才被任命的。明王心知肚明,为了摸清云州的具体情况,还是和颜悦色,安抚为主。
接下来两天,两路骑兵分别传来捷报,两个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被攻下。
这也在意料之中。
但是这个消息传递出去,天下都为止震惊——三日下三城,明王勇武,名不虚传。
——————
天顺二年五月十五,义安殿。
刘太后与刘阀家主刘览正在说话,殿内只留了一个心腹宫女伺候。郑衍踏入殿中两人才发现。刘览起身行礼,称“陛下。”刘太后坐着不动,脸上微微含笑,“我儿来了。”
郑衍身后带着太监侍卫,淡然开口道:“母后与刘公说什么呢?连伺候的人也不留。”
刘太后笑道:“聊些家常。”
郑衍自顾坐到太后下首位置,道:“我还以为母后会与刘公聊清君侧的事。”
刘太后面色乍然一变。
刘览面色微沉,朝郑衍看了一眼。这才发现时隔没多久,郑衍却又像是有些变化。这位弱冠之年登基的少皇帝褪去了少年时期的明朗,五官如刀斧镌刻,更加锐利深刻,尤其是一双眼,暗蕴精光,目光如刀剑一般。
“陛下,明王早已存了反心,什么清君侧,全是借口,那是剑指陛下而来。”刘览道。
郑衍笑了一声,道:“是什么名目起兵朕不在乎,只怕照矩州军前行的速度,过不了多久,母后与刘公只怕不能安然在这殿中聊家常了。”
刘太后听到这里已有些不能忍耐,“陛下如何这般长他人志气,云州被攻不备才有此败绩,现在中都已集齐人马,还有洪,萧、赵三家士族子弟在,当给明王迎头痛击……”
“母后,”郑衍截断她道,“我听说衔亭洪、赵两家子弟听闻矩州军到了,吓得连夜弃城而逃,还带走了一半守军,如此胆魄,还指望给明王迎头痛击?”
刘太后一怔,朝刘览看去。
刘览方才在她面前为云州那三姓的士族说了不少好话开脱,避重就轻,只说两家弃衔亭,却没有说带走大半守军之事,此时见被说破,刘览点点头。
刘太后心头暗惊,怨这两家毫无气节,脸上却仍是平静,来劝郑衍:“这两家留在衔亭的都是年轻子弟,还没有经过大事,这不是犯了错,知道要改,所以在中都集结兵力,打算将功抵过……”
后面的话都湮灭在郑衍冷笑的眉眼里。
第99章
“好冠冕堂皇的理由”郑衍道,“日后凡是临阵脱逃的人都可以效仿。朝廷不当怪罪,还应当有赏才对。”
此言诛心。
刘太后抿唇,“依陛下的意思,该如何处置?”
“阵前脱逃,擅调守军,当诛,罚没家产。”
“不可!”刘太后与刘览同时出声。
“陛下,”刘览软声道,“洪、萧、赵三家经营云州几十年,是地方门阀,手下弟子也有在朝为官者众多,何况,洪家多年来都是站在陛下这一边的,陛下可记得,当年开府之时,刘家供奉的一处矿产,那其实是洪家的产业。”
郑衍在袖中的手仅仅攥成拳头,指尖掐在肉里,疼痛让他感到镇静,才没有再那一刻霍然起身。
他微微眯起眼,盯着面前两个人,刘太后面有愧色,却没有回避郑衍的目光,“我儿,正是用人之际,不可重责,不然寒了这些支持陛下的人心。”
郑衍怒极反笑,“好好,好一个人心。”
刘览见他脸显厉色,又道:“就算要论罪,也等平等叛乱之后,到时无论陛下如何决定,太后与臣都没有二话。何况要定罪名,昆州杜若晋让道明王,附从叛逆,才是祸源,陛下千万不可姑息。”
郑衍站起身,不再言语,转身朝殿外走去。
刘太后心头不安,喊道:“陛下。”
郑衍走到大殿门口,转过身来,外间阳光笼罩在他身上,脸却模糊在光晕里,他清冷的声音传来,“母后,刘公,朕劝你们不要把希望放在云州。朕刚才接到常岭的快马急报,明王十万大军,来势汹汹,骑兵尽出,只怕云州连阻挡都不能做到。很快叛军就将到京城。”
刘太后一惊之后道:“明王不过一州之兵,全天下都是陛下的,别说他能不能来,就是来了,下旨调兵勤王,定叫他有来无回。”
“太后居于深宫,还是莫参与政事了,勤王?莫非要把德王一起叫来么?”
刘太后被他讥诮的语气一噎,还想再说,郑衍却已经脚下不停走远了。
郑衍走出义安殿,猛烈的阳光照地他的眼睛一花,他未停步,直至远离宫殿,站在一株树下良久。
“陛下。”御前官宦唤他,“您召了朱雀旗统领萧铭,正在御书房候着。”
郑衍颔首,忽而有一朵小花在风中摇落,飘到他的肩上。他拾起那朵花,花蕊点点如胭脂,花瓣粉白,清风入怀,似乎还有点幽香。郑衍把花捻在鼻下轻轻一嗅,不知怎么,脑中忽然想起一张脸来。
那时他站在舒家后巷中,见她从墙头上跃下,衣袂飘飞,正如一朵飘零的花。
舒仪——
郑衍在心中轻轻念了一声这个名字,蓦然心头发闷,又涩又酸。
在她离京之前,他曾便装离宫,在舒家门口徘徊许久。那时是什么心情已经记不太清了,大约是少年心性,想和她再说几句话,或者,想再问问她,难道就没有想过一次皇后之位。
他自己尚且理不清头绪,踌躇难行。舒家大门忽然打开,舒仪站在门旁微笑看着他,目光澄澈,如一泓碧波,又似清泉,她道:“陛下,回去吧。”
郑衍心底微微一疼,“舒仪,你要去昆州?难道是舒家容不下你?”
她似是喟叹,良久才道:“陛下不用担心我,倒是陛下,朝廷之中派系复杂,人心繁复,陛下要小心谨慎,平衡四方,多培育衷心臣子,也不拘出身,唯才是用才好,虽然路途艰难,终有一日会成为陛下最可靠的助力。”
郑衍看着掌心中的花瓣,那时舒仪看着他的目光温柔,他兀自沉醉,却完全没有听懂她的话外之音。
那时,她的目光是同情吧。
郑衍心道,她看穿了他的四处掣肘的处境,劝他唯才是举,破格提拔亲信。这一切的做法,都是为了摆脱刘阀的影响。
成为帝王,他立志成为英主,可真正掌握皇权,他才知道其中有多么不容易。朝堂上世家众多,派系林立,要搞清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是件累事,在其中搞平衡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是件难事。
郑衍的确提拔了两个寒门弟子,可是不等他破格选用,朝堂上终日繁杂的声音却达成了一致,都是反对。
郑衍并不是一言能定天下的帝王,与世家周旋已经耗费了他大半的精力,最后想要提报的寒门弟子,并没有按照他的设想进入朝廷中枢,反而被朝廷众臣排挤开,远派戍边。
这边不等他想办法,那边明王就反了。
郑衍心头冷笑,这个皇位的滋味,只怕他那位大哥还并不知晓,如果可以,真想让给他算了。
可是——终究是想想而已。
既然已经坐上皇位,断没有想让之理。
身在皇家,岂能将权力与性命拱手相让。
郑泰不甘皇位他落,所以起兵造反。
郑衍同样不甘,门阀弊端,树大根深,他这个皇帝有名无实,处处受限,借着这次平乱,他也想砍去某些不听话的枝叶,收拢手中权力。
郑衍将杏花紧紧握在手心,目光投向远方,渐渐坚定——矩州玄武旗很强,京城朱雀旗也不是弱旅。
来吧,郑泰,朕在京中等着你。
——————
御书房内,萧铭见到郑衍,跪地行礼一丝不苟,“陛下。”
他的声音稍嫌刻板,没有半点柔和,郑衍却知他生性如此,并不怪罪,道了一声“平身”,随即开门见山道,“云州战事,萧将军怎么看。”
萧铭年近四十,身形如山,眉目年轻时也是英俊的,但是久经风霜,颇有几分沧桑之色。听郑衍问起云州,他道:“云州拦不住明王,不出一个月,兵锋将至。”
和郑衍所想大致相同,唯独在时间估算上更为严苛,偌大云州,居然挡不住明王一个月。郑衍内心对云州几家士族更是厌恶,此时却不是纠结的时候,他道:“矩州军如此之强?”
“强。”
听萧铭如此直言不讳,郑衍倒生出几分笑意,“明王勇武,先帝在世时称明王为皇家雄狮,听说当年平弩之战,萧将军曾与明王携手作战,应该对他有几分了解。”
“明王力敌千斤,别说皇家子弟,在京城年轻一辈中没有人能在明王手下走十招,”萧铭道,“如此勇武臣从未得见。平弩一战中,明王身先士卒,从不落人手,提升士气,果断勇决,是难得的统帅之才。”
郑衍听完,沉默片刻道:“朕不如明王。”
萧铭抬头看了他一眼,道:“陛下何须与明王比勇。天子治世,靠的也不是武功。”
“有将军此言,朕心宽慰不少。”
萧铭道,“明王手下还有两员大将,欧阳玄,莫炎。欧阳玄老沉多谋,攻守兼备。莫炎,勇冠三军,且有急才,用兵喜欢剑走偏锋。两人都是难得的良将,极难应付。之所以说云州守不住一个月,也是因为这两人齐出,相辅相成,一般守将都不能应付。”
郑衍皱眉,“两军对垒,将军可有把握?”
萧铭抱拳,“陛下,再过十年不好说,现在臣还未老,又比他们多了几年行军经验,两人若来,臣一力敌之。”
郑衍了解他,若不是有把握,他绝不会说出口,当下心稍定。
“陛下,除了明王,还应注意袁州动向。”
郑衍手指在书案上轻轻敲击了一下,“明王十万大军逼京,袁州等着朕与明王交战疲惫的时候再趁乱而入,想捡渔翁之利。这的确像我那位三哥做的事。”
“如果朱雀旗与玄武旗交战,无法分/身,陛下,御林军加上京畿守卫还有五万数,陛下当谨慎任用统领,只要皇城紧闭,十万军也难以攻下京城。”
这几乎已是最坏的估算,一般人在御前绝不敢说的这么直接,萧铭却毫不保留地全说了。